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陈元寿:一个新生代华侨的家国情怀

  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25日电(陈钦祥 洪华菁 李珩)上世纪初,“下南洋”热潮兴起,一批又一批“福清哥”迈出国门。自那时起,福清便与“侨”文化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凭借敢拼敢闯的精神,他们让福清二字享誉世界。跟随着前辈先祖的脚步,许多侨二代、侨三代也在不同领域收获大大小小的成就。他们继承了祖辈父辈们对家乡的热爱,毅然投身到家乡建设的事业中,为祖国繁荣发展贡献“侨”力量。

港澳福州社团骨干和青年代表访问团一行参访福州
港澳福州社团骨干和青年代表访问团一行参访福州

  9月16日,由香港福州社团联会、澳门福州十邑社团总会联合组织的港澳福州社团骨干和青年代表访问团一行来到福州,通过实地走访福州滨海新城、参观“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展馆、中印尼“两国双园”等处,感受家乡福州经济社会新变化新成就。

  此次考察,是香港福州社团联会副主席、青委会会长陈元寿先生近年来第二次带领社团青年回到家乡。借着考察间隙,记者面对面采访了陈元寿先生,深入了解了这位“故园情深”的侨三代背后的故事……

  人物名片:

陈元寿先生。
陈元寿先生。

  陈元寿,祖籍福清市新厝镇蒜岭村,著名印尼侨胞陈德发之孙,著名印尼侨领陈子兴之子。现任香港盘古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福州社团联会副主席兼青年委员会会长。作为侨三代,陈元寿既是家族事业的继承开拓者,也是情系桑梓的慈善家,更是凝聚“侨”力的领头者。时光荏苒,祖国点滴的变化都落在这位游子的眼中,他在深耕家乡福清建设的同时,也见证着祖国的飞跃发展。

  “回乡兴业,是三代人的夙愿”

  1978年,陈元寿先生在印尼出生。受其祖父陈德发先生及其父亲陈子兴先生的影响,陈元寿先生虽在国外出生,但自小在香港长大,一直接受中文教育,对于家乡他更是有着不一样的热爱。

  “我的祖父陈德发先生在1937年就前往印尼发展,而我的父亲陈子兴先生也是在印尼长大。虽然身处海外,但是他们对家乡的感情都十分浓厚,父亲从小就教导我们一定要记得自己的‘根’在哪。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们就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以公益的方式帮助家乡建设。”陈元寿先生介绍道。

  1981年,陈德发先生在出国43年后首次带领子孙数十人回到新厝镇蒜岭村,开启了陈氏子孙兴建家乡的“寻根路”。据不完全统计,直至陈德发先生过世前的10年内,他捐资兴建了蒜岭华侨剧院、新厝保健院、新厝科普楼、幼儿园等建筑,总金额高达1133万元。

由陈子兴先生捐建的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现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石竹山校区)
由陈子兴先生捐建的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现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石竹山校区)

  而陈元寿的父亲陈子兴先生则于1980年在福清捐建了一所占地400多亩的省属中职学校——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现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石竹山校区),先后投入近一亿元人民币,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现代化的教学、生活、休闲等设施设备。此外,他还陆续捐建了蒜岭侨兴中学、福州大学的子兴楼,以及多所医院、科研单位、文化设施等。

  在祖辈父辈的影响下,2001年,23岁的陈元寿刚刚大学毕业,便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创业。2008年,陈元寿先生响应福清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回到祖籍地福清发展。

  “我父亲生前时常叮嘱我要多回家乡看看,有机会的话要出一份力把家乡建设好。当时回来的时候也很多人不理解,都问我为什么回来到一个小县城投资。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这是我的故乡,是我祖父和父亲始终牵绊的家园。”陈元寿坦言。

  2008年底,陈元寿先生在福清首创大型海鲜火锅企业,就此进入餐饮行业。2011年,陈元寿先生投资的房地产项目落地新厝镇,并同期创办盘升花园酒店,总投资近1亿元,按照国际四星级服务标准打造。这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数百个的就业岗位。 

  “在我看来,我做的事对比父亲和祖父做的真的很小。在我回到福清投资建设的20年来,福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福清人共同奋斗的成果。” 陈元寿先生说,他们一家三代虽然都做企业,但三代人都是各自创立自己的公司,领域都有所不同,唯一不变的是拼搏精神。

  “因此,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有发展机会的地方,就愿意尝试。这么多年来,我闯过世界许多地方,遇到过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打退堂鼓,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是福清人。”他说。

  “社团发展是我一生的事业”

  多年来,陈元寿先生回国后继承了家族的使命,继续投身公益事业,传承了父亲对祖国、对家乡眷恋、慷慨和热心公益的情怀,他也将这一种情怀传承给自己的子孙后代。2010年11月,他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贡献奖”银质奖章。

  “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许多人会认为我继承的是‘家族企业’。但是对我来说,我所继承的‘家族企业’并不是事业,而是祖父和父亲对祖国、对家乡那份炙热的情怀,是一种专属于华侨的‘社会责任感’。所以这两年,我更是将很多精力都放在了社团工作上。”谈及传承,陈元寿先生总是感触颇多。

青委会举办生物科技论坛
青委会举办生物科技论坛

  2017年6月,香港福州社团联会成立。当月,香港福州社团联会青委会成立,陈元寿先生任香港福州社团联会副主席兼青委会会长。

  据了解,福州籍在港同胞约有30万人,其中青年人数约有近10万人。在与青年们交谈的过程中陈元寿先生了解到,部分榕籍在港青年对家乡的认知依旧停留在表面,他们都十分需要一个交流发展的平台。

2018年,陈元寿先生率香港福州社团联会青年委员会参访陈子兴先生曾捐建过教学楼的福州大学
2018年,陈元寿先生率香港福州社团联会青年委员会参访陈子兴先生曾捐建过教学楼的福州大学

  2018年,陈元寿先生组织香港福州社团联会青委会40余名会员组成回乡访问团,回到故乡福州。4天的行程里,陈元寿先生带领香港青年们分别前往福州市区、福清、长乐、闽侯等多地开展考察交流活动。青年们看着家乡的巨变感慨万千,均表示希望加强两地青年交流,共同努力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据陈元寿先生介绍,自社团成立以来,已有数百名榕籍香港青年加入其中,他们当中不乏有企业家、专业人士、公务人员、在校高材生等青年才俊。为了加强大家的凝聚力,青委会积极举办生物科技论坛及聚餐、保龄球、爬山、划龙舟、写书法等各类联谊活动。与此同时,青委会更是将鱼丸、肉燕等福州特色小吃带到了香港,让大家远在异乡也能吃上家乡味道。另一方面,青委会也组织中秋节探访老人院、母亲节派福利袋及周末亲子影院等公益活动。疫情期间,社团还多次组织青委会志愿者前往香港社区基层派发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资,增强会员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

由香港福州社团联会青委会会员们组成的“菁英龙”龙舟队1
由香港福州社团联会青委会会员们组成的“菁英龙”龙舟队

  今年6月,由香港福州社团联会青委会会员们组成的“菁英龙”龙舟队在2023年中华龙舟大赛(福建·福州站)特邀组的比赛中囊获3项赛事冠军。这是队员们第一次回到家乡参加比赛,能够在家乡收获荣誉,队员们也都十分激动。

  截至目前,香港福州社团联会青委会的会员人数超过500人,已然成为了榕籍在港居民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更是远在异乡的同胞们寄托思念的重要载体。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做好青年社团工作是我‘一生的事业’。作为社团相关负责人,我始终将凝聚青年力量,为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当作目标。或许我们的力量很微小,但只要能够对一个年轻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就会坚持下去。”陈元寿先生说。

  “讲好香港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在陈元寿先生看来,要想做好两地交流工作,单靠社团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几年前,他开始涉足文化媒体行业,筹划开办了华人头条香港频道,将国内好的政策传播到香港,也将新时代香港青年的故事传到世界各地。

  2018年,陈元寿先生在朋友的介绍下接触到了华人头条平台。看着同胞们都用平台讲着世界各地的侨胞故事,陈元寿也决定利用该平台说好香港故事。

  说干就干,陈元寿先生通过多方努力,在香港本地组建了一支精干的采编团队。通过深挖新时代香港青年的故事,将香港的声音传播到了内地。

  “我现在在做的,不仅是让香港人多一些了解内地,更是想让内地的同胞们看到,香港的青年大多都是爱国的好青年,我想让更多人都能听到香港青年的声音。”陈元寿先生直言。

  此外,陈元寿先生也十分关注国内对港发布的政策法规。只要一有政策变动,陈元寿先生都第一时间组织团队进行分析剖解,再通过平台传播至香港本地,让更多对政策法规一知半解的香港居民了解到祖国对香港的关心关爱。他要做的就是“讲好香港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

  社团日常、公益活动、政策解读、时事新闻……在一条条新闻里,都埋藏着陈元寿先生对于这项事业的热忱,他和团队通过手中的笔,将香港声音传遍世界各地。

  “作为社团相关负责人,我的工作主要是凝聚世界各地青年华侨华人对家乡和祖国的认知和认同感,弘扬中华文化,同时坚决捍卫‘一国两制’的制度,为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说起这些,陈元寿先生言语坚定。

香港福州社团联会成立庆典
香港福州社团联会成立庆典

  从家族继承者,到久经商场的企业家;从香港福州社团联会副主席兼青委会会长,再到华人头条香港频道的创立者......20年间,虽然他的身份不断转换,但一颗爱国爱乡之心始终不变。

  陈元寿先生表示,作为一名侨三代,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继承或将来要继承的,不仅仅是财富,而是一种理念和态度。这种理念不单单是在商业上的管理或经营之道,同时也包含了中华文化传统的美德。要明白“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将继承下来的平台做扎实,做稳固,永续经营,回馈社会,不辜负祖辈、父辈之重托,无愧炎黄子孙这一光荣的身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