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全闽师范学堂,以“忠君、尚武、崇实、法孔孟、戒贪争”为教育宗旨,以“圣谕广训”为校训。设有“修身”“读经讲经”课程,讲授“五种遗规”“春秋左传”和“周礼”。订有“学生规约”和“礼节规条”,规定待人宜谦谨,同学须亲睦,衣着须整洁,夏天不得袒露赤足,公共财物不得污损,不得随地便溺,不得抛弃杂物,同学间应酬概免。附有罚则27条,视违犯情节轻重给予记小过、大过、退学处分。每逢孔子圣诞,春秋祭祀,皇太后和皇帝寿辰以及开学、闭学,都要穿戴制服,举行庆典,行跪叩礼。与此同时,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也在学生中秘密流行。
民国元年(1912年),师范学校只设《修身》,取消《读经》。袁世凯称帝前后,恢复《读经》。民国6年,废止《读经》《修身》改为《公民》。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龙师附小创办于1907年,前身为汀漳龙师范简易科附属小学,1951年正式更名为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按时间推算,杨骚应该是该校的首批学生。在此之前,杨骚5岁时开始在其养父的私塾里读书,学校一成立就入学,足见其养父对杨骚教育的上心。
一切都焕然一新,这种强烈的冲击,对杨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即早早就埋下了“新思想”的种子。杨骚也从这里起飞,走向世界。
1918年厦,杨骚从“漳州一中”毕业后,远赴日本东京留学。先进日华、东亚等预备学校学习日语,补习英文、数学和理化等科,后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学习创作诗歌。
五
离漳前他不叫杨骚
闽南人极少会用“骚”字来给自己取名字,闽南话里是“风骚”的意思,这个字除屈原的《离骚》外,总体来说就不是一个好词。
杨西北在《流云奔水话杨骚》中的一段话解除了我的困惑:杨骚并不介意,他从墙边的一个书架上,抽出几本书,得意地说,"你看,这是我写的。"璧如眼睛又睁大了。他接过书,一边嘴里啧啧着。
这些书有诗集《受难者的短曲》、诗剧《迷雏》、诗剧《心曲》、剧本集《他的天使》,翻译的有日本谷崎润一郎的著名长篇小说《痴人之爱》、日本的剧本集《洗衣老板与诗人》,还有刚刚出版的原苏联柯仑泰夫人的长篇小说《赤恋》。这时,杨骚到上海才不过两年。
壁如惊讶地说:"不得了,这么多书,你变出来的呀。真的成了诗人哪,成了作家哪。”
他仔细一看,又惊讶地问:"怎么变了这个名字?"他用手指着"杨骚"二字,才落下的眼帘往上抬,眼睛又圆起来。
杨骚又得意地说:"你猜猜,我是怎么得来的?”
璧如说:"我哪猜得着,你这家伙。”
"那天,要发表作品了,我想得来个笔名,用什么好呢?想不出来。决定借助辞典,我将辞典放在桌上,右手一翻开,左手随意往上一指,正好是这个‘骚’字,用个单字的名吧,就这么定了。"
璧如笑道:"这是上帝之手啊。”
这个名字原来是杨骚到1927年后到上海给自己取的笔名,由于这个笔名太出名了,导致后世的人反而不知道他的原名。至于这个笔名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或许有,或许没有。这就只有杨骚自己本人能解读了。
毕竟,诗人的灵魂是神秘的,不是一般的人能够理解。
杨骚1921 年后,还用过浮石、一骚、北溪、丰山、素、南公、杨维、小山、唐山阿伯等笔名,主要笔名杨骚。
杨骚这个笔名的出名也从侧面反应了他的作品流传很广,世人只知诗人杨骚而不识诗人维铨或古锡。就像杨骚走进文学之路的带路人鲁迅先生一样,他的笔名远远比他的真名周树人要出名的多。
六
后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外飘泊大半生的游子临终前倍加思念家乡,时时刻刻想着要叶落归根,家乡既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他创作的源泉。1952年10月7日,在南洋飘泊了十一年之久的杨骚携全家返回祖国定居广州,被分配在华南文联工作。但他不止一次对人讲起,想迁回漳州居住。因为在广州不懂广东话,不能就近接触生活。回家乡生活他熟悉,对写作有利。
家乡也没忘记他。2016年4月15日,漳州市政府发布《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漳州市实施方案,方案中要求,要建设一批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设施,改善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环境,濒危和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及一批传承人得到有效的保护,实施方案从2015年至2025年,分近期(2016年)、中期(2017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25年)三个阶段实施。
方案中指出,2017年~2020年间,漳州要修复和保护10位漳籍名人故居,杨骚故居名列其中。
杨骚1957年去世后,他的夫人陈仁娘携杨泳南、杨西北、杨泳左三个孩子于1959年初搬回漳州老家,就住在现故居的后院处,后来才陆陆续续搬出。目前,杨骚的故居除门面在对外经营外,整栋已全部空闲,仅有杨骚的堂妹杨蓉和儿子彭建龙一家居住在故居中落和南面相邻的一座房子里看守着。杨西北称他们为“守望者”,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对故居能早日修复并对外开放的期盼,更看到他对父亲的敬仰和思念。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地标”是它的外化物和可视符号。名人故居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一座座名人故居,依然珍藏着岁月屐痕,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搭建了一个文化空间,静静诉说着岁月的秘密,等待着今天的人们来发掘众多的故事。
名人故居是超越时代的,它不会随历史老去。走进故居,就走进了悠久的历史,走进了这位文化名人生活的世界,那些尘封的往事随即呼之欲出。走进故居,就触摸到了文学大师的灵魂,它是一个无限延展的文化符号。走进故居,更能明白一座城市的灵魂和价值,它们在城市里,给后辈人们生活的启迪,为城市文化提供丰富的滋养。
作为一个漳州人,我也满心的期待杨骚故居能早日重现昔日的风采,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最后,录一首杨骚优美的短诗作结:
流的云,
奔的水,
多少峰峦飞,
多少浪花碎,
多少风的叹息多少雨的泪,
多少地火飞迸多少天星坠,
到如今呵,到如今才得
梦入春江花影碎。
让我们一起深深地怀念这位饱含无限思虑的爱国诗人!
参考书目:
1、《流云奔水话杨骚——杨骚纪传》《杨骚简谱》 杨西北
2、《诗人杨骚生活和创作年表》 钦鸿 江苏省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现代中文期刊》2015年第2期
3、《教育史志。教育志。中等师范》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4、《作为诗人的杨骚及其他》 安琪 《福建文学》2013年第一期
5、《丹霞书院与原龙溪师范学校、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漳州一中、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关系》 曾丽琴
作者简介:林志宏,笔名飞和。漳州市作协会员、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曾担任平和林语堂研究会副会长、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