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走进芗城区、高新区——访古·探今·觅漳情

在漳州艺术表演馆,华文媒体人现场体验布袋木偶表演。 本报记者 沈昊鹏 摄
在漳州艺术表演馆,华文媒体人现场体验布袋木偶表演。 本报记者 沈昊鹏 摄

  3月28日,第五届“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参访团走进芗城区、高新区,探古街、古桥、古民居,访新城区、新工业、新技艺,在与当地居民、手工匠人、企业家、创业者的深度交流中,近距离感受人文芗城、智慧高新的独特魅力。

  踏着青石板路,穿过一方小巷,一座两层白色小院落映入眼帘。“这里是迄今海内外收藏灯谜资料最多的灯谜馆,被海内外谜友称为‘中华灯谜第一馆’。”酷爱灯谜的《法中网》副总编辑文化洲,一踏进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便被这里收藏的众多谜笺、印章、碑刻、古籍等灯谜文物所吸引。“刚才看到路标,这个馆位于漳州古城台湾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谜史上第一个文虎基金会就是由台湾高雄谜学研究会和漳州灯谜协会联合创办的。漳台两地不仅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连对灯谜的喜爱都如此志趣相投,这才是真正的‘两岸一家亲’。”文化洲说。

  身着浅黄色汉服、头扎浅黄绑带的韩国《新华报》记者李茂娥,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少女,在漳州古色古香的街巷里信步漫游,由文庙、尚书·探花坊到木偶艺术展示馆、微雕艺术馆,从双坡红瓦、燕尾脊到竹篙厝、古街骑楼,李茂娥一路感受一路点赞,“我实在是太喜欢漳州了!非常期待通过分享这些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让更多人看见漳州的美好。”

  当从月港出发的商船扬帆海上时,数以千万计的漳瓷、漳丝、漳茶跨洋过海、远销世界各地,成为漳州海丝贸易的重要物证。“但彼时的漳州不仅是让自己‘走了出去’,还依托海洋逐步建立起对外商贸、文化、技术、人才交流的庞大网络。”在参访漳州博物馆和龙江岁月海丝人文馆时,印度尼西亚《泗水晨报》副社长张春梅备感兴奋。“在新时期,漳州有了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拥有了更多与世界‘谈谈’的机遇。立足海丝特色、紧抓文旅布局,漳州可以拓展出更多外经贸合作项目,我真切期待漳州的好能被海内外更多人看见。”张春梅说。

  走出去的,不仅有漳州的瓷器,还有漳州的工业产品。“我们生产的智能仪器远销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备受市场青睐。”东方科技集团(漳州)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志宏的话,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东方科技集团的成功,是因为它专注于垂直领域的深耕,确保产业发展精、专、透,这点不仅对东方科技集团有效,对漳州发展同样适用。”在美国《中美邮报》副社长魏炯才看来,漳州工业要想做大做强、抢占世界市场,关键是要强主导、壮核心,从技术到产品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擦亮“漳州制造”金字招牌。“漳州有着优秀的发展基底、有着爱拼敢赢的奋进精神,在新时代里漳州正燃起跨越发展的熊熊之‘火’,我们愿意通过海内外媒体平台的交流互动,为助这把‘火’烧得更旺尽绵薄之力。”魏炯才说。

  入夜,漳州的城、桥、江、山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登高远眺,近可观南山水岸灯火璀璨、游人如织,远可眺九龙江上“四桥卧波”。烧一壶香茗,看台上栩栩如生的漳州木偶在指尖戏动乾坤,赏芗剧、南音的悠悠袅袅百转千回,“怎一个快哉、妙哉!”阿根廷《华人头条》的记者李建萍不住感叹。

  ☉本报记者 蔡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