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三明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工作

  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12日电(洪钦辰 黄文莉 邱林华 曾慧芳)绿色防控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农兽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问题基本解决,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有效遏制,属地责任、监管责任、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一系列成果,见证三明市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工作成效。

  近年来,三明市农业农村局严格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为契机,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自开展行动以来,全市辖区内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群众满意度从2018年的83.8%提高至92.4%,提升了8.5个百分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稳定、逐步向好。

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
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

  强化认识,周密部署压实责任

  结合三明实际,三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场监管局、公安局、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通信管理办、卫健委7部门,印发《三明市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成立了由三明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任组长,其他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任组员的工作组,进一步压实各相关单位的整治重点和职责分工。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下发相应三年行动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专项整治工作组,进一步明确了属地管理部门职责和担当意识,推动监管工作抓紧抓实抓细,确保监管工作落细落小落到位。

  监管前移,强化源头防控治理

  建宁通心白莲、尤溪金柑、永安黄椒……一个个“叫得响、信得过”的优质农产品,是绿色三明的“代言人”。

  管好“田间”,才能保障“舌尖”。为此,三明市将监管前移,强化源头防控治理。

  开展药肥双控和产地环境监测工作。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实现对主要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监管。目前全市共有934家农(兽)药、肥料、种子、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经营网点纳入平台监管,共备案各类农、兽药、化肥、种子、饲料等品种达2万余种,2021年以来本级及辖区内开展线上巡查次数达15069次。实施农产品产地土壤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化肥和农药使用零增长减量化等专项行动,2021年化肥使用量较2020年减少2.11%,今年预计减少2%;2022年农药使用量较2021年减少2.2%。严格落实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制度,截至目前,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省监测测点位591个,国控监测点位24个。

  着力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以建宁、大田、宁化为试点,推进县级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有偿回收、安全处置示范工作,推动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137.95吨,处置83.75吨。

  全力推动标准化生产。以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依托地方特色农业优势,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目前已创成166个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国际示范基地11个)和20个市级茶叶优质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建莲”“建宁猕猴桃”“尚书品茶”等特色农业品牌的标准体系,“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认证804个,建成一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大田茶叶),建莲、尤溪金柑、永安莴苣、河龙贡米等24个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夯实基础,推动监管能力提升

  好产品“产”出来,也要管出来。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明市“织密”网格,夯实基础,推动监管能力提升。

  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高位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协管员队伍创建,以市政府名义多次下发网格协管员队伍创建相关文件,在全省率先完成网格化监管体系整建制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划分141个乡镇、村级网格,配备网格监管员190名、网格协管员1239名。规范职责上墙,共树立网格化管理示意图142块,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公示栏1304块。

  强化资金政策投入保障。推动尤溪、建宁试点出台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报酬补助办法,采取“一乡两员”监管模式,有效整合了人力、财力资源,进一步发挥基层协管效能。将县级落实农产品检测人员有毒有害津贴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进一步提高县乡检测人员待遇,推动网格化监管工作。目前全市共有11个县(市、区)58个乡镇落实有毒有害津贴。

  强化检测机构能力提升。在市本级检测机构取得双认证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全市10个县级检测机构双认证工作,截至6月底,全市11个检测机构均取得双认证资质,成为全省第二个实现双认证全覆盖的设区市。组织参加2022年福建省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职业技能竞赛暨农产品检测技能竞赛,市农检中心选手荣获“全省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职业技能竞赛”金牌。通过资质认证、培训练兵、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强化数字监管平台建设。投资300万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视化监管平台,将市区54家农、兽药经营企业和7家规模蛋鸡规模养殖企业、17家生猪屠宰企业纳入平台监管,实现对农兽药销售使用、蛋鸡养殖生产、畜禽屠宰等监管环节的实时监管。试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平台建设,开发手机监管巡查APP,解决村级网格协管员监管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以尤溪、建宁为试点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智慧监管”网格体系,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监管难题作出了积极探索。

  突出重点,推进专项整治落实

  三明市落实最严监管,“盯”紧重点环节不放松,综合施策,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

  着力抓好质量监测。推动监测样品量逐年递增,今年全市监测任务数增加至5400批次,同比增加38.4%。结合三明农产品产销实际,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品种,强化监测种类监测频率,压实主体责任。2021年以来,共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1.06万余批次,抽检量达千人2批次水平,超额完成监测任务;共抽检生产环节三年行动重点品种905批次,合格率99.4%。强化农产品流通环节监测,今年共完成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2125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111批次,合格率94.78%。强化对县乡快检操作人员培训指导,规范快检流程,严格落实快速反应制度,对不合格样品及时跟进监督抽查。行动开展以来,共完成生产环节豇豆、韭菜、芹菜等重点品种快检样品9775批次,合格率99.7%。完成市场流通环节常规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1223份次。

  抓好监管巡查检查。强化“五查”“四挂钩”机制充分发挥网格监管员队伍,推进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做好主体生产记录档案和赋码出证情况巡查,实现乡镇日查、县级周查全覆盖,督促指导主体规范上传追溯信息,确保农产品生产可溯,去向可查。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901家主体纳入一品一码并行制度平台,累计赋码180余万批次。结合监督抽查,同步开展风险防控检查,对被检主体逐项排查产地环境、生产记录、农资库房、准出管理等质量安全管控方面风险隐患及时发现问题。今年二十大召开期间,开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检查,共检查生产主体66家,发现问题11个,逐一现场告知并跟进整改落实。严格落实市场开办者管理责任,督促食用农产品销售者落实主体责任,履行索票索证、进货查验责任。市场流通环节累计检查食用农产品销售者517户次,出动执法人员1051人次。

  严格落实“检打联动”。严格落实快速反应制度,加大案件线索搜集力度,对不合格样品及时跟进执法办案,严厉打击农(水)产品质量安全、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2021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1936人次,发现问题164个,抽检农资761批次,立案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66件,其中涉及重点品种6件,移送司法机关14起。

  宣传培训,切实发挥社会共治

  舌尖之事无小事,事关身边每一个人。

  为增强广大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三明市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质量月等活动,采取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现场宣传、下乡指导、专题讲座、线上授课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有效延伸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同时,与市融媒体中心合作,开设“走进农安县”专栏,对11个农安县深入报道,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行动开展以来,共编发各种宣传培训材料30多万份,各类宣传报道160余次,发送宣传短信200余万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