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10日电(李天天)近年来,厦门市海沧区的东孚街道坚持以群众为主体,探索振兴之路,聚焦产业创新,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此地发生。

在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过程中,多支乡建团队如九七华夏、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云趣团队等纷纷入驻东孚街道,并根据具体条件开展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基层治理等工作。这些团队犹如一阵春风般,各路先进经验、科学理念、资源技术、多元文化拂过东孚,带来了勃勃生机,唤醒了东孚街道的无限可能性。
身披多项荣誉称号的厦门东孚街道,为福建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振兴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这片土地,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振兴多条链,东孚探索全面发展道路
踏入东孚街道的洪塘村赤土社,便望见远处山青水绿,云雾缭绕,不禁引人驻足留观。视野中,美观的小院静靠路旁,洁净的马路纵横交错,街道旁漫步的老人怡然自得。

实际上,东孚街道的前身是一片鲜为人知的偏僻村落聚集地。改变从2011年开始,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道路、商业街的翻新建设接连而至,文体中心、公园、学校等多项安居工程也落地东孚。
此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如今东孚街道所保留的七座乡村已形成“休闲过坂、寻香洪塘、汤乡莲花、匠心东埔、友好山边、耕读寨后、人文凤山”各具特色的联动发展新格局。
在东孚这片土地上,街道领导、社区干部及乡贤、村民、企业、社会组织和台胞青年等汇聚在一起,运用多方面配套跟进的振兴组合,点对点地满足东孚街道各个主体的需求,从内向外迸发出发展新活力。
东孚街道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谋求绿色多元发展,延伸、拓宽产业链条。积极吸纳如元初食品、欧森营地教育、锦熹陶瓷、棠潮园艺、花岛商贸、海澳集团等企业,有了社会资本赋能,振兴链条上的政、企、乡就都能得以进行良性运转,以企带村、村企共建,让村里的原生资源和自然优势释放出市场价值,帮助东孚孕育生产新业态,驱动经济发展,打造集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建设和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多元振兴格局。
此外,东孚街道还致力于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以固有资源禀赋条件,创新尝试“庭院经济”,让东孚原有的农家小院焕发生机活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山就势、因地制宜,洪塘村赤土社保留下原生的泥土气息和独特韵味,接连打造了羊奶小院、生果果农庄和七色豆农场等绿色景点,形成经济与生态双向促进的良好循环;下陈村则依托棠潮园艺暨德国班纳利中国育种中心项目,打造特色“花卉小镇”,在村中各处都布置了绚丽多彩的花卉景观,打造福建绿植花卉产业带,育种中心也进一步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了当地花卉育种研发创新水平,推动花卉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

除了振兴产业链,东孚街道还致力于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工作,多条振兴链条相互缠绕,凝结成一股强大动力推动乡村振兴。
攀登产业发展高地固然重要,但坚守精神文明阵地也十分关键。东孚街道重视文化保护工作,维护民俗文化,爱护闽南古厝,同时兴建书屋、阅览室、文体中心等场所供大众阅读学习。
共话闽台情,两岸青年共筑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离不开社会多方的共筑共建。台湾的乡村治理体制较为成熟,有经验可以借鉴发展创新。因此,入驻东孚的台湾青年成为该地发展的一大助力。
早在2014年,台胞李佩珍就加入海沧地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2019年初,东孚街道积极引进驻村陪伴式乡建团队,借助专业化、市场化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落实,强化村民们的获得感、体验感。同年6月,海峡城乡基金会在海沧区芦塘社成立,2022年获得“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奖”荣誉。

“先造人,后造物”是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机制,也是海峡城乡基金会的振兴理念。基金会形成了“造物+造人=以村民为主体”的赤土发展模式,其所倡导的“培力”也并不是单纯的培训,而是结合培养与陪伴,从而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让成功经验赋能东孚的乡村振兴。
3年来,基金会携手村民以参与式设计的概念为核心,带领村民从设计到动工实施,改造自家庭院,既打造了美丽乡村,也大幅提升了村民对于村庄产业发展的信心。
基金会的社区营造员王嘉麟表示,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东孚土地上的农民如何投入乡村振兴。实际上,王嘉麟正以自身的力量感染更多想要帮助这个集体的人。
台湾青年作为村民与乡村振兴新发展要素的链接者、帮助者和推动者,助力东孚在组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全面振兴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
如今,海峡城乡基金会的台胞们已与村民们同居共住三年,既扎下台湾青年在大陆生活的根,也扎下大陆居民对台湾青年认同的根。
回顾这几年的建设工作,基金会在东孚完成了建设赤土书院、实施飞鸟志愿者计划、规划洪塘村导览路线、发展研学旅游等丰富的乡村实践,也开展过老照片展览、社区欢乐会、村民茶话会和组建开心婆婆西鼓与腰鼓队等多元活动,激发起村民集体的合力,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海峡城乡基金会与当地居民携手,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缔造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
凝聚村民心,积极参与共治共建共享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想顺利推行振兴工作,少不了要凝聚起当地村民、年轻人、村干部的合力。一方面,培育一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村级组织带头人十分重要;另一方面,鼓励青年下乡,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也极其关键。海沧区农业委员会就是组织振兴中的重要一环,村干部通过教学培训等方式,带领村民们了解国家强农惠农富农的最新动向,缩小信息鸿沟,从而达成共同富裕。

提高村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是维护乡村振兴建设成果的关键。以东孚街道的过坂村为例,夜晚,村民们常聚在一块儿谈天说地,表达着自己对乡村建设的种种设想。“后坑夜话”应运而生,成为厦门基层政务及公共服务十大经典案例之一,带领村民参与乡村自治,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另外,“五老”宣讲团也是党与村民群众间的一个重要“传声筒”。用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新方式,鼓励群众主动参与乡村基层治理。通过这些自治新方式,村民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从而发挥出群众的主体性。
在当地村民的共治共建下,东孚街道改头换面展露新颜。放眼洪塘村,外修“颜值”、内提“素质”,砖红色的外墙整洁而统一;再望下陈村,村内进行了裸房整治和平改坡翻新,累计已完成平改坡38栋,裸房整治17栋,村里楼房的面貌焕然一新,整洁美丽的外观令村民们倍感舒心。另外,东孚街道还从顶层设计、人员和设施配备、宣传引导等方面着手,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11月份,东孚街道办事处还公开进行了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统一招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东孚街道亦注重人文情怀,“慢”生活的节奏浸润着这片充满花香的土地。东孚作为高度现代化生活外的“世外桃源”,安抚着都市来客的漂泊心灵。未来,勇于拥抱变化的东孚将继续乘势而上,奋笔书写人与村庄共同发展的鲜活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