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三明:急性子所长的“慢”普法

  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23日电(叶艺琳 陈渴 叶秀容)“人勤劳就有钱,不要想着现在没钱,只要你愿意给,讲诚信,怎么付给对方,怎么筹钱,我们帮你想办法!”面对僵持不下的局面,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司法局石牌司法所所长朱妤以诚相待,一句真心话说到了当事人的心坎里。

  这是一起让朱妤一度想放弃的赔偿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是某家汽车修理店的老板,也是修理工。一次修车,A被自己放下的车头砸死。A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事后,家人让B以修理店的名义赔偿。但B是个月光族,根本拿不出赔偿的金额。A家属多次到B家索要赔偿,双方不肯退让,关系闹得十分僵。但在朱妤两个月的耐心调解下,B最终答应了赔偿金额。

  考虑到B要边挣钱边还钱,朱妤和村干部经过一番努力后,商定了一个月1000元的偿付方式,过程漫长艰辛,但总算给双方当事人一个满意的交代。“身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一定是人生处低谷之时,这时的调解,不但要兼顾情法,还要推己及人。”朱妤说。

  2013年,朱妤怀着对工作的热爱进入司法行政系统参与纠纷调解,镇上的百姓遇到难解的纠纷,都习惯找她。朱妤平时性子急、嗓门大、语速快,但在调解工作中却张弛有度。

  一天,两个年轻男女互相推搡着走进了司法所。两人按照农村习俗订婚摆酒但未领证,也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女方最近迷上了钓鱼,经常和朋友半夜出行,让男方很没有安全感。而女方认为,这是男方的小心眼和不信任,于是双方便闹起了“离婚”。男方要求退彩礼,女方要求分财产。

  听到这儿,朱妤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俩结婚了吗?打证了吗?没有就谈不上离婚。”接着,一场长达4个小时的情感调解开始了。朱妤抛砖引玉说起了《民法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两人把闹离婚改成了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无论是年轻伴侣还是中年夫妻的矛盾问题,得先了解双方是否有感情基础。人在生气时,怎么会承认对对方仍存爱意?这就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有时候还要从软肋出发来调解。”朱妤分享道。

  多年来,朱妤不拘泥于形式,不限制于时间,见缝插针地做着普法宣传。在田间地头说过案例、在教室课堂上讲过法条、在工厂作坊里说过故事、在交通卡口上普法、进学校开展未成年人专题法治宣讲,在这个过程中还在孩子中建立起“小朱阿姨说法”普法品牌。

  “治病救人不如防于未病,惩治犯罪不如止于未犯。”在朱妤看来,农村地区广阔天地是普法大有作为之地,对农民群体、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群体所需的知识,需要掌握不同的火候。

  如今,朱妤依旧用耐心、细心、爱心、公心走在普法和妇女儿童维权的道路上,“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她坚持着这一信条,不断前进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