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寻访返乡创业者: 播撒一隅乡愁,叩开乡村振兴门扉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6日电 (邹景宇 余丽琳)7月20日,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农”墨重彩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泰宁县朱口镇,探访返乡创业的“领头雁”——“80后”青年杨龙金、退伍军人余庆昌。

  返乡创业辟新路,筑梦家乡植情怀

  “80”后青年杨龙金是土生土长的泰宁人,2010年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后,杨龙金怀着赤子之心回到家乡开启了几经波折的创业之路。农学出身的他能将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于草菇种植和蜗牛养殖的生产实践中,但他也强调“仅仅依靠课本知识万万不可,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细节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作为支撑。”创业初期缺乏经验使他吃了不少苦头,面临食用菌产量低、蜗牛存活率不高等种种困难,但杨龙金不轻言放弃,抱着返乡创业的决心不断摸索经验,向行业前辈取经,结合当地温度、湿度、日照等条件创新养殖技术。星光不问赶路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食用菌成活率大大提高,蜗牛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

图为实践队参观“80”后青年杨龙金的草菇种植基地 王玺玺 摄
图为实践队参观“80”后青年杨龙金的草菇种植基地 王玺玺 摄

  现如今杨龙金的种植基地已有6个智能食用菌培育大棚和12个智能温室菇棚,全年可不间断生产;法国光亮蜗牛的养殖总数量已超过20万只,销售额达到20万元,其在科研成果和养殖技术方面力量成果显著,是行业内的佼佼者。

  退伍军人余庆昌在朱口镇开辟了当地水稻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家门口播撒下了一抹抹绿色乡愁。从部队退伍归来后,他勇做创新创业的排头兵,前往上海打拼,开始创业之旅。在成就一番事业后,他依然记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意识到家乡落后的生产方式,他毅然决然地回到故乡,成立泰宁县五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大片闲置农田和荒地,打造全程农业机械化为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农场,促进当地水稻产业发展。

  在现场,他熟练地道出各优质水稻品种的特色,浓香型水稻的米粒饱满细长,透明有润泽;特色彩色大米品种,有黑、黄、红、浅绿等不同颜色,口感佳,营养价值高。当讲到当地水稻产业发展现状时,余庆昌满是自豪:“我们农场大多是机械化作业,产业链也是比较完整成熟的。今年优质水稻种植总面积是七千五百九十多亩,主要分布在朱口镇各乡村中。”

  赋能产业促发展,回馈桑梓赤子心

  杨龙金在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初心,不忘回馈家乡。他把先进的生产技术、营销方式带到朱口这片沃土,与当地传统农业相结合,力图以草菇种植、蜗牛养殖两项产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大发展,“我们前期的产业小而精,只有前期地基打好了,后面才能将产业做强做大。”杨龙金如是说。

图为杨龙金给实践队分享返乡创业的经历经验 王玺玺 摄
图为杨龙金给实践队分享返乡创业的经历经验 王玺玺 摄

  作为一名回乡创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80后”青年,杨龙金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锐意创新的勇气,为家乡群众走上致富路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草菇种植与蜗牛养殖两项产业已带动40余户农户就业,固定工人年收入可达4万元,农户们还可以边做工边学习种养技术,为朱口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在谈到对产业发展的期许时,杨龙金坚定地说:“未来我希望我们的养殖规模能不断壮大,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带动周边的农户,富裕广大农民。”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朱口镇寨色村的千亩稻田里,村民们正不停躬身劳作,施绿肥,放水晒田,喷洒药剂防治病虫害。当被问到水稻长势如何时,村民黄伯伯一脸喜悦地指着绿茵茵的水稻说:“美得很!这种水稻很适合这边的气候嘞,而且春天播种插秧的时候都用的机械,省力有保证!”

  这些年来,退伍老兵余庆昌心怀桑梓,情系故里,亲历并见证着家乡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余庆昌注册成立了泰宁县泓丰园农场,紧紧围绕泰宁县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使撂荒的土地重新充满生机,带动朱口及周边地区农民2500户发展,吸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盈利,水稻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实现产业脱贫。

图为退伍军人余庆昌向实践队介绍泰宁特色大米 张若琦 摄
图为退伍军人余庆昌向实践队介绍泰宁特色大米 张若琦 摄

  一业兴而百业旺,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乡村强。从事草菇种植、蜗牛养殖的杨龙金和盘活土地、打造金色水稻田的余庆昌都是返乡创业的“领头雁”,他们深入考察家乡资源禀赋,利用当地的天然优势,将“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以“小切口”推动家乡农业产业“大变化”,助力乡村振兴、农民致富。

  云端发轫谱新篇,奋楫笃行赴乡村

  返乡创业者不是孤军奋战,“领头雁”杨龙金、余庆昌也不是个例,在朱口各村,一批有志之士回乡创业,带动乡邻一起奔小康,成就“归雁经济”,搅活朱口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走进如今的朱口镇,果蔬采摘基地中的葡萄“珠圆玉润”挂满枝头,香沁心脾;千亩绿色水稻长势喜人,村民静待水稻丰收季;小籽花生、有机茶叶等品牌闻名在外;山水交融、底蕴深厚、产业兴旺的乡村形象深入人心。相信在未来,朱口镇会不断开发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项目,拓宽高效农业区域布局,让村民在田园牧歌中奔向共富。

  抢抓乡村振兴机遇,人才是关键。鼓励广大青年在广袤的土地上绘就美丽乡村画卷,成为乡土艺术家、有行动力的追梦人、懂技术的“田秀才”。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农”墨重彩实践队也表示,将会承担青春重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抒写乡愁,在新时代汇聚起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