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高温“烤”验,“热射病”不容小觑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15日电 (李为展 司寒杰)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随着气温日渐升高、训练强度不断加大,热射病成为影响消防救援人员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科学防止热射病成为夏季训练的一大难题。

图为消防救援人员在训练场进行热习服训练(司寒杰摄)
图为消防救援人员在训练场进行热习服训练(司寒杰摄)
图为消防救援人员将出现中暑症状的患者搀扶至阴凉通风处(司寒杰摄)
图为消防救援人员将出现中暑症状的患者搀扶至阴凉通风处(司寒杰摄)
图为消防救援人员将出现中暑症状的患者搀扶至阴凉通风处(司寒杰摄)
图为消防救援人员将出现中暑症状的患者搀扶至阴凉通风处(司寒杰摄)

  近日,福建省森林消防总队龙岩支队上杭大队开展热射病防治工作,引导消防救援人员树立“热射病不可怕,早发现早防治”的理念,科学预防热射病。

  热习服训练不能少

  “温度37℃,配速4’30”……”在上杭县森林消防大队训练场,正在进行热耐力训练的消防程群豪满头大汗。程群豪加入森林消防队伍前几乎没有在热环境中剧烈运动的经历,不过在中队及时组织了防治工作后,程群豪在训练场上已经可以英姿飒爽、挥汗如雨了。

图为在消防救援人员的帮助下中暑患者口服藿香正气水(司寒杰摄)
图为在消防救援人员的帮助下中暑患者口服藿香正气水(司寒杰摄)
图为消防救援人员在阴凉处对中暑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司寒杰摄)
图为消防救援人员在阴凉处对中暑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司寒杰摄)
图为消防救援人员在训练场进行热习服训练(司寒杰摄)
图为消防救援人员在训练场进行热习服训练(司寒杰摄)

  “热习服训练是提高热耐力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新消防员、休假归队人员,如果不进行热习服训练,特别容易在训练中发生中暑,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热射病。”

  训练时还要持续监测心率和体温。热习服训练首先要确保运动量,在机体所能耐受的范围内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热暴露时间。一般情况下,出大汗说明训练强度达到了标准。训练过程中无自觉不适症状或不适症状减轻、心率无明显增快、体温上升水平下降、出汗量增加但血液含盐浓度降低,说明热习服训练达标。

  发生中暑应第一时间有效处置

  “早期快速、有效、持续的降温措施是成功救治的关键。”热射病大多发生在高强度的训练当中。鉴于热射病病情重、进展快,在早期处置中应当“边降温边转运”,并及时对患者进行体温和心率的监测。

  骄阳下,上杭县森林消防大队消防救援人员正在进行5公里考核。1名消防员冲过终点后晕倒在地。发现情况后,大家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并用其冰袋降温,同时就近寻找水源用来擦拭身体,十分钟以后,这名消防员清醒了,后将其送至卫生室继续治疗。

  利用各种办法快速有效降温,对热射病救治来说最为重要,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黄金法则。“中队第一时间为中暑消防员降温的做法非常正确有效。如果天气炎热,训练前就可以将防热射病措施做好,提前将降温器材放置到固定地点,随时应对因高热而晕倒的情况。”

  按时补水、科学补盐

  “20米、10米、冲刺!”在队友们的喝彩声中,消防员何俊良带着胜利的微笑冲到终点。何俊良刚停下来就打开一瓶饮料往嘴里倒,随行卫生员看到后,立即阻止。

  夏季天气炎热干燥,有的消防员因为口中无味,喜欢喝些酸甜加氮的饮料解渴。其实,饮料并不能起到解渴作用。含糖多的饮料及含有丰富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果汁,不仅不易被人体细胞吸收,而且在体内氧化分解时,还会消耗一些水分,使口渴感更加强烈。消防员口渴想喝水时,说明体内已经开始出现缺水现象。如果人体水分丢失严重,就会容易引发热射病。而且,消防员在高温天气下训练,会因大量出汗造成钠丢失,若此时大量补水,使已经缺钠的体液进一步稀释,容易造成低钠血症,就是我们常说的“水中毒”。

  如何避免中暑和水中毒?做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加点盐,比如说榨菜加矿泉水就是非常简单又快捷有用的搭配,其他补充盐分的还有电解质泡腾片、口服补液盐、含钠盐饮料等。特别是消防员在高强度训练时,每间隔1小时可以补充含钠饮品0.5-1升,以防止水中毒。此外,在炎热夏季进行高强度训练时,应随身携带运动水杯,及时补充水分,达到防止热射病的目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