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13日电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党委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抓融合创新、抓为民服务、抓推动发展,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融合创新上力行,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具感染力穿透力。一是抓“群体融合”:发挥“头雁效应”,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以及班子成员带头,广泛发动师生党支部书记、政工干部、党员学术带头人,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宣讲、微宣讲。发挥离退休教工党员作用,邀请老党员为学生党员干部、班级学生代表和全体辅导员上专题党课,开展老中青三代党员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学生采访“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挖掘动人故事,汲取奋进力量。二是抓“载体融合”。丰富活动载体:开展“我和我的家乡”的党史故事,“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微演讲赛等活动,积极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读懂中国”系列主题比赛等。1支队伍在校“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党史知识竞赛中获三等奖。拓展阵地载体:充分利用三坊七巷、革命历史博物馆、档案馆等红色资源,挖掘院本红色资源,开展“用好校史红色资源 传承先辈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写征文、谈感想进一步达到了明理、崇德、增信的效果。构建丰富学院特色鲜明的“英龍”讲坛、论坛体系,开展“领航大讲坛”、“铸魂讲坛”、“支部书记微讲坛”、“辅导员微讲坛”。创新线上载体:党史学习教育启动至今,全院团员参与青年大学习60余期,累计学习达6.5万人次。发挥新媒体宣传教育作用,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党史百年·天天读”、“党建要闻·日快讯”、“红色歌曲·周荐听”、“红色基因·代代传”等专栏,推送党史知识,读懂红色历史,走进红色故事,至今已发布“党史百年·天天读”365期、“党建要闻·日快讯”200余则、“红色歌曲·周荐听”59期、“红色基因·代代传”28期。
在为民服务上力行,让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惠及师生。结合“十四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学院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运用到事业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中,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凝心聚力、勇攀高峰的氛围日益浓厚。学院领导班子深入一线,与学科带头人、党外人士代表、青年教师、离退休教师、青年学生等不同群体“面对面”,广泛听取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流大学”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提高学院决策质量;针对学院资源结构性矛盾,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建成的契机,班子成员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实际情况和突出需求,几易其稿,优化使用方案,推动学院资源优化整合。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实化细化防控举措,建立健全工作台账,严把每道关口,确保学院师生健康安全,师生党员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支部参与率达到100%。为参加线上研究生复试的同学们提供复试场地,切实解决在校复试学子们的实际困难。教师党员积极发挥专业所长,指导农业生产,学院共有以教工党员为主体的33多支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指导优化生产各环节,推动当地的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
在推动发展上力行,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事业发展的成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学院党委抓紧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学院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把生物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食品安全、农业农村治理等方面的知识纳入‘生物安全’专业建设的知识体系范畴”,与省国安办共建福建省生物安全研究中心。在软科2021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植物保护学科在全国47所高校排名第6,位居前12.8%。学院党委被省委教育工委推荐参评第三批新时代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名教工党员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名教工党员主编的教材获国家级教材规划立项,10名教工党员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资助,其中优青1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资助项目1项,1名教工党员获2020年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2名教工党员获第十五届福建青年科技奖,1名教工党员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名教工党员在福建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1名学生党员获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名学生党员获“挑战杯”国赛二等奖、省赛特等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