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4月12日电 (吴冠标)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已至,泉州市洛江区紧盯粮食生产关键时期,在着力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深入一线开展实地指导、检查,推动落实春季粮食生产任务。
在洛江区罗溪镇柏山村,农机运转的声音远远传来,田间地头生机勃勃。合作社技术人员正开着插秧机帮农户插秧,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不到20分钟就插好一块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据了解,由于疫情原因,距离春耕最佳插秧时间已经过了十多天。
为此,洛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洛江区农水局组织协调农户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农机作业和商品化育秧合同,开展订单和承包作业;组织技术人员对农机进行维修保养,每日监测农机外出作业情况,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微信群等为农户送上农机安全操作流程,确保春耕生产安全。
同时,洛江农水局结合实际转变服务方式,成立了农技技术服务小组,农技技术服务小组将田间地头的“线下课堂”转移到微信、电话等的“线上课堂”,以“不见面、不接触”的方式,为农户们进行答疑解惑、远程诊断,确保第一时间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为充分调动农民春耕备耕积极性,洛江区设立专项奖励扶持资金270万元,对在本区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种植水稻或大豆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民等具有承担种植及独立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农民进行种粮补助。
“种植农作物区里一亩补贴300元,中央补贴70元,这对农民来说是一项非常暖心、有力的措施,大大弥补了疫情防控期间的损失,也激发了我们春耕备耕的积极性、主动性。”泉州市八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赖晓雄说道。
此外,洛江区还围绕“抗疫保供”,成立稳产保供服务工作专班,抓好在田蔬菜生产管理,引导5个规模较大的蔬菜种植基地扩大复种生育期短、产量高等绿叶蔬菜的种植规模,加强生猪养殖、畜禽产品供应调控;并开启农产品和农资运输“绿色通道”,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物资产得出、运得走、供得上。
截至目前,洛江区已完成早稻溶田4600亩、旱育秧苗5800亩、商品育秧1200亩、插秧1200亩、冬种春收马铃薯1650亩、春种玉米2300亩,大豆350亩,并按照“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应种尽种”的要求,基本完成撂荒地整治复耕复种任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