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建阳漳墩:一所乡村民族小学的变化和坚守

  跑步、踢足球、做游戏,考试刚刚结束,南平市建阳区漳墩陈元小学的辅导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操场放松活动,湛蓝天空与绿茵球场相映成趣。

  路过的村中老人不禁感叹:“现在的农村孩子真幸福,设施这么好的操场,在过去难以想象。”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发布第二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名单,陈元小学光荣上榜。

畲族舞蹈表演 建阳区漳墩镇供图
畲族舞蹈表演 建阳区漳墩镇供图
畲语教学 建阳区漳墩镇供图
畲语教学 建阳区漳墩镇供图

  陈元民族村是当地畲族群众的聚居地,是2018年南平市重点帮扶的14个少数民族贫困村之一。陈元小学创办于1964年,经过三次的搬迁,由生产队仓库楼发展到现址,老师也由村里的文化人自愿教授发展为专业教师担任。一直以来,陈元小学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引领,补短板、强支撑,连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18年,在各方的关注和支持下,陈元小学新建成建筑总面积近700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配套修建了小型足球场、购置了一批音体美器材和图书,实现互联网接入、无线上网和日常信息化教学,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提升。

  “科教兴镇、教育强镇,按照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我们将加强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民族文化进校园改善和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本着‘先小学、后初中,先偏远、后中心’的原则,不断抬高乡村教育底部。”漳墩镇党委书记陈莉娜说。

  “查嘎呢倚嘻共(译:大家一起来讲)。”

  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稚嫩而清晰的朗读声,特聘畲语老师雷水成在黑板上写下老屋、新造屋、厨房等8个汉字词,教授孩子们用畲语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这是陈元小学每周开设的第二课堂——畲语教学,聘请村中懂畲语的长者讲授畲语,至今已持续了9年。

  陈元民族村作为畲族群众的聚居地,1721位村民中有1257人是畲族,占全村人口73%,但是大部分说畲语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一辈人。

  为了让民族文化更好地在学校传承,便于师生学习,漳墩镇组织学校教师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编成校本教材《畲族文化读本》《畲族民歌》,普及民族文化知识。2015年9月,陈元小学畲语读本正式用于教学。

  “我们还创造性地设置了民族语言、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民族艺术课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陈元小学校长蓝玉成介绍说。

  每当熟悉的下课铃声响起,陈元小学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让整个操场都充满欢声笑语。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将“阳光体育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若逢雨雪天气,学校则会组织学生开展绘画、棋艺、器乐等适合室内的项目。

  每年的“三月三”畲族歌会和“六一”儿童,陈元小学组织学生开展畲歌畲舞表演活动。孩子们穿上特色鲜明的畲族服饰,唱畲族歌曲,跳畲族舞蹈,齐诵畲族童谣,学习畲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充分涌流。

  陈元小学的变化,正是漳墩镇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道路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漳墩镇全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漳墩民族中学学生食堂综合楼、杭头小学教学综合楼及学生宿舍楼、漳墩幼儿园等建成投入使用,投资近1280万的漳墩中心小学教师周转宿舍于今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教育基础设施有效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在漳墩镇广袤的农村土地上,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间间数字化的教室投入使用、一批批莘莘学子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余广聪 叶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