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前后建造30年、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福建单体面积最大的土楼——二宜楼探访记!

  二宜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为蒋氏十四世蒋士熊所建,落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宜楼前后建造30年,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直径73.4米,是福建省内同类建筑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双环圆形土楼。

  11月16日下午,参加“2021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报道活动的13个国家、19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一行来到了大地村,实地探访了二宜楼。

  或许,欣赏这样一个历史久远的庞大建筑,最适宜的过程就是从历史到现在,最佳的观赏角度就是由远及近——

  二宜楼只是大地村土楼群的一处,被誉为“土楼之王”,它与“福建土楼博物馆”南阳楼、“宜居典范”东阳楼共三座土楼和周边的玄天阁、嘉应庙、慈西庵、茶香街等景点,组成大地村的土楼群。大地土楼群均为蒋姓祖孙建造的大型住宅,可以说是古代夯土建筑一大奇迹!1996年11月20日,二宜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7日,包含大地土楼群在内的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其中,大地土楼群中的二宜楼,创建者是清初“乡饮大宾”、仙都镇大地村后井自然村人蒋士熊(1678年—1744年)。蒋士熊少时家贫,外出谋生,中年后衣锦还乡,于1740年开始积资建造土楼。不过,二宜楼工程浩大,蒋士熊积劳成疾,工程未竞而辞世。蒋士熊妻魏颜娘有贤德,生6子17孙,教子有方,男亦商亦学亦农,妇孺佐园林,并承志续建土楼,直至1770年方建造完毕。命名“二宜楼”,迄今已经有240年历史。

  11月16日当天,在导游的带领下,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先登上了二宜楼侧面不远的半山丘观景平台,只见整个大地村,黄墙青瓦,古朴安宁,如果不是门前河边一块平地为了迎接我们的歌舞演员放出的可喜,真的就犹如远离尘嚣、山水环境宜人的世外桃源。据说,二宜楼的“二宜”两字,拥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文宜武的美好寓意。

  在欣赏了当地特意安排的高山族歌舞表演并与演员互动玩起了竹杆舞、打陀螺之后,记者随同采访团成员一道,走过了二宜楼。

  根据资料记载,二宜楼坐东南朝西北,圆楼直径73.4米,底层墙厚2.53米,通高16米,全楼分十二单元,共192开间。二宜楼兼有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圆楼的优点,内环平房为透天厝,设厨房、餐厅。外环楼每单元各四间。底层为卧室、客厅;第二、三层为卧室、仓库,第四层为各单元祖堂;底层外墙设12个“之”字形传声洞,便于内外联系、传递信息。顶层的外侧将墙体减薄,设1米宽的隐通廊,以弥补单元式土楼防御时各自为阵的不足。通廊与各单元祖堂均开门相通,向外设观察、射击窗56个,枪眼23个。二宜楼中心是公共场所的内院,场地上可晾晒衣服和农作物,院中有两口古井,分名为阴泉和阳泉,组成太极的阵型。

  关于福建土楼,网上一直有各种故事,例如相传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中情局在卫星照片上发现“中国闽西的崇山峻岭中有数座类似于核反应堆或者是导弹发射井”,顿时惊动了整个白宫,自此以后,这些奇特的建筑就被美国盯上了,日夜“监视”,为了搞清美国口中的“隐匿核力量”,美国还特意利用卫星拍下上亿张照片苦心研究。直至中国改革开放后,美国中情局特派研究人员前来细察,才敢相信眼前事实,惊叹于客家土楼鬼斧神工之作。

  陪同在记者身边做讲解的,是从小出生和生活在这里的刘彩凤,从事导游工作已近十年,对大地土楼群和二宜楼可谓如数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在介绍“传声洞”时,小刘熟悉地介绍说,其实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门铃,因为当土楼的人外出深夜回来,楼门早已关闭,厚厚的石墙是任你喊破嗓子里面的人也听不见的,这时就可以跑到自家的“传声洞”前向里喊话,待自己家里人确认后就会去开门;而走近院内的两口井边时,小刘又告诉我们,她可以说从小就是喝着这里的井水长大的——以前渴了,拿个旁边的水瓢舀起水就喝,哪像今天除了瓶装水以外天然的水都不敢喝了!

  这座双环圆形的东方堡垒,可以说创造出了古代民居生活居住与战略战术防御结合之典范,包括祠堂、门厅、卧室、厨房、仓库等空间,以及坚固的防御设施,各种功能一应俱全,完全就是生动鲜活的微型社会。据导游小刘介绍说,现在这里面还有十几户人家居住,都是些高寿的老人。

  在二宜楼院内,身穿民族服装的年轻女演员们再次邀约海外华文媒体人一道,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跳起了高山族集体舞;而在不远处的台阶下,不少老人在门前安静伫立,或守着自己的小摊,或是静看着来了又去了的客人。这样的场景,既是真实的生活,也让海外华文媒体人从这份真实中看到了今天中国人的幸福与安康。(记者蒙令华 发自中国福建漳州,部分图片选自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