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世界主人翁!我们的血汗,已经流尽了;衣食住和行,我们所做成;权威与幸福,全归寄生虫,世界创造者,反做穷罪人。资本社会封建制度,一定要扫除。”
89年前,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在福建省连江县官坂镇合山村护国寺观音亭响起,二十多名战士对着猎猎飘扬的红旗放声高唱。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中游击第一支队,在中共福建省委军事部部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主持下成立时的场景。我的爷爷林水发是这支游击队的骨干之一,他在革命大洪流中参与领导武装斗争,走过了短暂却传奇的一生。
立志救国 投身革命
我的爷爷林水发,族名林礼培,字安人,1908年11月生于连江县官坂乡浮泉村。曾祖父既在本村私塾教书,也下地劳作,还到官坂、马鼻、透堡一带行医,时常免费为贫苦百姓看病送药,颇有“侠医”风范。受曾祖父影响,爷爷为人正直、侠肝义胆。
爷爷先后就读省立福州二中和福建省法政学堂。在福州求学期间,他阅读了《新青年》《共产主义ABC》《血钟》等进步书刊,与进步学生一起走上街头参加抵制日货、斗争卖国奸商、收回教育权等学生运动。从这些运动中,爷爷体会到了唤起民众觉醒的激昂心情,悟出了“革命”二字的含义。
北伐军光复福建不久就开始“清党”。爷爷目睹福建省国民党右派在蒋介石指令下四处捕杀共产党人,中共党组织惨遭破坏,省学联等进步社团被封或被解散,他感到无比悲愤,既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也更加坚定投身革命的决心。
从福建省法政学堂毕业后,爷爷任教于双虹学校。在那里,他加入反帝大同盟,与其他热血青年一同组织进步读书会,在他的住所(现福州市台江区迎晖社区附近)讨论政治时势,阅读国内外革命名著,探讨怎样唤醒民众、开展革命工作。
1930年夏,爷爷由中共福州市委组织部部长陈宗远介绍入党,在福州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与轰轰烈烈的闽东连罗地区土地革命斗争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信仰如磐 披肝沥胆
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个小小的斗争火种,有时也可以引发一场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焰。
当年邓子恢来到连江透堡指导农民运动,点燃了早已不堪土豪劣绅盘剥的贫苦农民心中的革命烈火。在邓子恢、杨而菖的领导下,爷爷积极投入发动农民群众开展秋收减租抗债的斗争中。
然而,在与地主武装的激烈战斗中,农民自卫队失败了,爷爷不得不前往福州隐蔽,并在仓前一带商行打工。
我曾经从老红军任铁锋(曾任闽东红军第二独立团团长)那里听说过爷爷参加革命的许多故事。他告诉我,爷爷在那样的境况下,谋生仍不忘革命,他的薪金收入除了最低生活费外,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党的经费。同时,他还策反了在国民党部队中当兵的同乡携枪弹秘密回乡潜伏。
后来,爷爷接到市委指示再回到连江工作。到官坂后,他利用同乡关系进入官坂税警队,并把了解到的敌情转告杨而菖,发动了“官坂暴动”。贫苦农民看到共产党是真心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热情大为高涨。
爷爷在革命斗争中不怕苦累、不怕牺牲、冲锋在前。中国工农红军闽中游击第一支队刚成立就引起了敌人的忌惮。敌海军陆战队的一个连在透堡、官坂一带地主民团的配合下,准备第一次“围剿”合山游击根据地,妄图将刚成立的游击队扼杀于摇篮之中。身在福州的爷爷获悉情报后,不顾个人安危,跋山涉水赶回游击队驻地。由于情报及时,游击队埋伏在合山村的山坳阻击敌人,无一伤亡,而后从容撤到深山密林。
艰苦的军事斗争生活中,爷爷和游击队员们餐风饮露、夜宿茅房山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多次粉碎了国民党马尾要塞海军陆战队和连罗两县地主民团武装对游击区和苏区的“围剿”。爷爷也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导者,担任过中共连江县委委员、连江县革命委员会财政部部长、红军闽东第十三游击总队参谋长等职务。
解放马鼻镇时,爷爷又义无反顾地战斗在一线。在这场战斗中,他失去了亲密的战友杨而菖。爷爷作为杨而菖的助手,二人曾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眼见杨而菖壮烈牺牲,他化悲痛为力量,奋不顾身地冲进敌楼击毙顽敌。
革命老妈妈杨水莲(杨而菖烈士的母亲)在对我的父亲讲述这段故事时,眼含泪花却目光坚定。她告诉我的父亲,杨而菖和爷爷这些年轻的共产党员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流血牺牲都不怕。
连江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爷爷任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为确保苏维埃政府财政和红军给养及武器购置,他经手管理的银元成千上万,但他廉洁奉公,将每一分钱都用于革命事业,因此被誉为“苏维埃政府的红管家”。
临危不惧 凛然就义
革命的道路崎岖艰难,但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央红军长征后,连、罗苏区被敌人切割蚕食,革命陷入低潮。但爷爷信仰不变、意志坚定,积极组织部署反“围剿”;为向北上和海上撤退准备物资、筹备钱粮等;安排未暴露的同志潜伏,以备不时之需;开展革命宣传,动员苏区青壮年参加红军,把红军连江独立营扩编为红军闽东独立师西南团。
当时,许多革命同志惨遭国民党捕杀,形势紧迫。爷爷临危受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从下屿岛率领西南团连长陈依香等战友突破敌人的重兵包围,潜回官坂,指挥隐蔽下来的同志秘密联络被敌军分割围困的和失散的战友,试图北上撤退。
但因为叛徒告密,爷爷被国民党八十七师和保安部队包围,不幸被捕。敌人企图劝降他,后来又对他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
他对前来看望他的人说:“今日被捕,已知必死,以我之牺牲能换取劳苦大众之幸福,死亦无憾,相信共产党终将胜利……”
1935年2月19日,春寒料峭,爷爷惨遭国民党杀害,年仅27岁。就义时,他从容含笑,高唱《国际歌》走过官坂街头,并高喊:“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工农红军万岁!”

“投身革命为主义,慷慨临难复何惧。”这是爷爷留下的绝命诗中的一句。他用生命诠释了信仰信念的力量,用鲜血印证了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无惧严刑与屠刀,以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为革命事业慷慨捐躯。
革命伉俪 舍家赴义
爷爷和奶奶是连江有名的革命夫妻,为了革命事业,他们聚少离多,舍小家为大家。
奶奶邓霜(化名陈凤)毕业于福州文山女子中学,曾任教于双虹学校,因共同的革命理想而与爷爷结为革命伴侣。
1933年5月,她在福州生下唯一的儿子林红传(字兆德),此时,爷爷正在连江游击区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父亲出生后不久,就由我的叔公、婶婆抚养。听婶婆说,她当时只有16岁,奶奶在她的掩护下逃避军警追捕,后生下父亲,遂将父亲托付于她,央求她把孩子交给孩子的叔叔。
婶婆心善,抱着父亲找到了叔公林礼吉,机缘巧合之下,叔公和婶婆结成连理。
此后不久,奶奶只身来到连江游击区,参加土地革命,创办苏区列宁小学,发动妇女工作,救护伤病员等。苏区被“围剿”时,她受组织派遣前往福州,从此杳无音讯,留给我们的仅有政府颁发给她的一本“五老”证书。
我的父亲还在襁褓中时,爷爷只见过一次,是在1934年年初。他抚摸着父亲的脸蛋,高兴得热泪盈眶。他对叔公、婶婆说:“我投身革命,随时可能牺牲,将孩子托付给你们,希望他能做个正直自立的人,我坚信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必定胜利!”

当爷爷奉命潜入福州,处置叛变的福州中心市委代理书记陈之枢时,他虽知叔公的家近在咫尺,却始终没有去看望他的弟弟和儿子,直至牺牲也没能再见到儿子一面。
红色基因 赓续传承
父亲自小失去双亲,关于爷爷、奶奶的一切,都是从爷爷的战友和叔公、婶婆的点滴讲述中得知的。后来,他又从一些文史资料中寻找到爷爷的踪迹。爷爷对于我们家而言,是长久的思念,更是永远的敬仰。
父亲时常端详抚摸着爷爷年轻时的照片,他仿佛看到爷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义无反顾地向前冲,留给他的只有伟岸的背影。
“爸爸是不怕牺牲、为理想而死的英雄。”这个念头深深地扎根在父亲的心里。虽然爷爷不曾教育他、陪伴他成长,但爷爷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他铭记着爷爷投身革命的初衷,铭记着敌人怎样威逼利诱爷爷都死守机密的大义,铭记着就义前爷爷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时的凛然。
父亲对连江这片爷爷奋斗过的红土地充满感情。得知要建设革命纪念设施,父亲想到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连江牺牲在官坂的红军战士,他们埋骨他乡却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于是他主动把烈士子女抚恤金捐出来,用于官坂革命烈士陵园建设。这样的举动也影响了许多人,大家纷纷出工出力参与陵园建设。
父亲到福州后也没有忘记故乡和乡亲们,他总是给在乡“五老”和乡亲们寄一些花生油、白砂糖等,为家乡做公益事业。乡亲们如有到福州办事大多住在我们家,父母都热情接待,也帮来看病的乡亲联系医院、陪同看病。
在对我的教育上,父亲时常以爷爷两袖清风的革命者品格和坚定崇高的信仰教导我要有家国情怀,要懂得感恩。
从我小学三年级到初中毕业,每年暑假,父亲都会把我送到连江乡下,要求我到大官坂部队农场劳动,与村里的小孩一起去捡柴禾。父亲说:“如果你不常去故乡生活,以后就会对故乡没有感情,就会对乡亲没有感情,就不知稼穑的艰难,也就吃不了苦。”
中考恢复后,一天晚上,我正在复习,父亲叫我和他一起去看《杨门女将》电影。我推说已看过杨家将的连环画,知道故事情节,要做作业,就不去了。父亲当场义正词严地对我说:“一个人要有家国情怀,否则,书读得再好,对社会对国家也没有用。”
他总是教育我们,作为烈属后代,要听党话、跟党走,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工作,而不应该向政府提个人的利益要求。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每当各级党政领导到我们家慰问,问他有没有什么要求或需要什么帮助时,父亲都婉言谢绝。
父亲弥留之际,我对他说:“已与文林山陵园联系了,您身后可以安葬在那里。”他拉着我的手,言辞恳切:“我没有为党和国家作什么贡献,不能安葬在那里,必须另找地方。”我默默拭泪,点头应下。
回忆起这些往事和父亲对我的教育,我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父亲以言传身教,塑造了我吃苦在前、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爷爷也曾以自己的行动这般影响着他。
参加工作以来,我秉承爷爷的精神,牢记父亲的教育,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在革命老区村——建阳市将口镇回潭村挂职党支部第一书记期间,我与村民携手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并建设一座革命公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工作之余,我还热心弘扬宣传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工作,协助新四军老战士王鸣华奶奶等建设连江县革命烈士纪念园。
我也时常教育儿子,“吃水不忘挖井人”,要铭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烈士后代,更有责任守护好红色江山。在耳濡目染之下,儿子养成了独立的思维,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更因受到他曾祖父的影响,在福建师大附中读书期间,他就表达了日后参军的志愿。高考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刻苦勤勉。对此,我感到欣慰,爷爷的精神在我儿子这一代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回眸史诗般悲壮而辉煌的革命历程,我们应当铭记红色江山由无数革命先烈血肉铸就,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理当倍加珍惜,更要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赓续红色基因,传递信念火种,汲取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口述人:林家坚(林水发孙子,供职于福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整理人:陈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