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经历战火洗礼,携手并肩作战,这是革命夫妻的爱情故事

  摩挲着爷爷奶奶遗留下来的革命徽章,仿佛岁月的余温仍在指尖缠绕。古朴的书柜里,记录着祖辈们烽火年代的手记已然泛黄,但蕴含其间的革命情怀犹在眼前……

  “要把我们的枪杆子和笔杆子结合起来”

  我爷爷叫洪椰子。

  无论是翻开闽粤边区革命斗争史,还是解放后闽西南社会主义建设史,爷爷的名字总能不期而遇,其60余年的奋斗生涯,最终凝结成了短短几字墓志铭——“海南赤子、人民公仆”。

  1914年3月,爷爷出生于广东省海南岛乐会县(今海南省琼海市)。15岁那年,因家庭困难,爷爷只好随着本村人到南洋马来西亚谋生,备受压迫和剥削。

  1932年12月,爷爷从马来西亚来到金门,在中药店当店员,并投入到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就是在这里,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金门特支宣传委员、金门特区区委书记,带领金门广大盐民,为反抗压迫闹“盐潮”。

  1937年10月26日,日军攻陷金门,爷爷按党组织的指示进入厦门,担任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宣传部副部长。厦门沦陷后,爷爷先后率工作队开赴漳州、南靖、龙岩一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6月底,爷爷率工作队从龙岩回到漳州,历任漳浦县第二区委书记,漳浦县委宣传部长,漳南工委副书记、书记,平和县委副特派员,闽西南经济工作队支部副书记。

1937年底,洪椰子(右三)在南安县开展抗日宣传
1937年底,洪椰子(右三)在南安县开展抗日宣传

  而他的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还是1945年调到闽粤边区党委之后,坚持在深山草寮办报的前后5年。

  “要把我们的枪杆子与笔杆子结合起来,在军事上向敌人进攻,在政治上、舆论上也要展开强大的攻势。”提到当年办报的初衷,爷爷的想法很坚决。

  深山草舍实为贵,一纸党报起风雷。1945年5月1日,筹备许久的边区党委《新民主》报正式出刊。爷爷以此为阵地,以笔杆子为武器,撰写了一篇篇直指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战斗檄文,把党的方针政策送进千家万户。

  这份定期出版了五年的《新民主》报,让爷爷成为当时边区革命根据地有名的“红色报人”,更是见证了爷爷和奶奶之间的革命情缘。

1986年,洪椰子张玉英夫妇在漳州市干休所
1986年,洪椰子张玉英夫妇在漳州市干休所

  奶奶张玉英是与共产党同龄的革命女战士,14岁时成为红三团的一名小战士。因学过电台服务、会刻钢板印报纸,在爷爷手把手的传帮带下,她很快成长为报社的骨干,与爷爷结成一对革命伴侣。

张玉英同志
张玉英同志

  而在黎明前的黑暗里,爷爷奶奶直面了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为了不给组织增加负担,他们忍痛把自己出生20多天的第一个孩子洪海鸥送给了接头户抚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接回到身边;为了保卫边区党委机关的安全,他们把刚刚出生的第二个孩子藏在山寮的稻草堆上,最终还是在两个月后的一次转移中献出了幼女的生命,成为一名小烈士,名“红婴”……

  “人民群众有什么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

  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向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爷爷奶奶始终保持革命本色。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服从组织安排,在省直机关和闽西南一带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在闽西,爷爷参加了闽西军民剿匪反霸建政工作,指导完成土地改革和农村农业合作化;在龙溪,他先后担任地委副书记、书记,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参与组建龙溪师范专科学校兼任首任校长(今闽南师范大学);在晋江,他历任地委书记、革委会主任,高度重视“抓革命,促生产”,兴建山美水库……

  伴随着爷爷工作岗位的轮转,奶奶始终相伴左右,长期在龙岩、龙溪、晋江地区从事妇女和党建工作。无论是繁忙的家务,还是复杂的工作,又或是文化学习,奶奶一样也没有耽搁。尤其是当爷爷执意要以身作则、公而忘私时,她总是毫无怨言地配合响应。

1992年4月,洪椰子夫妇参加纪念红军进漳60周年活动时留影
1992年4月,洪椰子夫妇参加纪念红军进漳60周年活动时留影

  “家庭的事永远都有!”这是爷爷的口头禅。在晋江地区工作期间,他曾任“一把手”,却主动拒绝入住当地的“书记楼”,坚持全家老小挤在逼仄潮湿的旧平房里。尽管旁人多次劝说,爷爷仍坚持道:“干部群众还有不少缺房住,我有这样住处,比起战争年代不知好多少倍了。”

  然而,古来豪杰谁无情?常常忘记“小家”的爷爷却始终牵挂着老区的乡亲。

  每次下到基层,看到老区人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爷爷心里总不是滋味。他告诫工作人员“人民群众有什么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一定要帮助他们解决”。他常常自己率先掏出腰包,为群众解燃眉之急。到晋江地委工作后,龙溪、龙岩一些老区的“五老”还是经常来找爷爷,他总是热情地接待,奶奶也会在临别时备几件衣服、自己掏钱购买回程车票给老乡。

  尽管家中还有6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但是爷爷奶奶依然积极照应着老区的乡亲们。

洪椰子家人合影
洪椰子家人合影

  “老区人民是我们的救命恩人。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站得住,个人之所以能生存,全靠老区人民的支持。当年,他们有的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我们,现在他们有困难,我们省吃俭用也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爷爷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刻在洪家后辈们的脑海中……

  百年的时空流转,变幻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红色基因。对于我们洪家的后辈们而言,“红色”是深入骨髓的记忆,老一辈革命家传承下来的红色家风,既闪耀着曾经奋斗的辉煌,更光照后人,汇聚砥砺前行的力量……

  口述人:洪漳明(洪椰子孙子,漳州市委网信办干部)

  整理人: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