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双世遗”名山如何良性发展?傅卓洋:少动土、非盈利、共建共享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3日电 (叶秋云)“名山良性发展,要建立在少动土、非盈利、共建共享等几个基本共识上,确立‘保护优先’的原则。”近日,谈及“双世遗”名山如何科学开发利用时,华侨城集团外部董事,原中国旅游集团董事副总经理、港中旅国际董事局主席傅卓洋如是表示。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召开之际,首届中国双世遗名山对话18日下午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举办。

傅卓洋(中)在首届中国双世遗名山对话活动中分享心得。李南轩 摄
傅卓洋(中)在首届中国双世遗名山对话活动中分享心得。李南轩 摄
首届中国双世遗名山对话18日在武夷山举行。李南轩 摄
首届中国双世遗名山对话18日在武夷山举行。李南轩 摄

  活动上,傅卓洋与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旅游规划与景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安民,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廖红,中国新闻社高级记者、华文传媒研究中心原主任赖海隆等参与对话交流,共同探讨“双世遗”名山的发展路径。

  世界遗产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其中,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仅有4项: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傅卓洋表示,要充分认识“双世遗”名山的高度稀缺性,千年传承,万里挑一,此“稀缺”一也;全球评选,权威认定,此“稀缺”二也。这是美景的自然造化、文化的历史沉淀,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是弥足珍贵的“国之瑰宝”“国之名片”。

  深耕旅游行业多年,傅卓洋对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十分了解。在他看来,旅游资源是引发旅游消费的核心吸引物,既是上游市场的“卖点”,又是下游消费的“终点”。以“双世遗”名山为杰出代表的旅游资源,是带动中国旅游业四十年腾飞的“国家队”,也是支撑中国旅游业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

  然而,名山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问题。傅卓洋指出,错位开发、过度利用、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等,都在挑战“双世遗”名山的生态平衡和人文价值。

  在名山的开发利用中,傅卓洋建议,保护第一、保护优先,“少动土”是根本,不要“豪门大宅”,不要“大路通天”,不要“车水马龙”,不要把城市功能植入景区;其次,各相关主体要抑制盈利冲动,把履行保护景区资源的社会责任放到突出位置,上升为自觉行动,“从尽义务,到尽责任;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傅卓洋表示,少动土的前提是减消耗、控客流,景区客流控制的底线标准不是安全容量、设施容量,而应该是要求更高的生态可承受容量。

  傅卓洋认为,商业投资讲究战略性考量、盈利性考量和风险性考量,这在一些方面与景区业的社会性、公益性属性存在冲突。因此,商业投资进入自然文化景区,特别是“世遗”保护、国家保护的景区要慎重。景区发展的考核评价标准不应是数量型、盈利性,而应是质量型、社会性。

  在傅卓洋看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改善,国家级风景名胜最终会成为公共财政支撑的全民共享的公共产品。“这是大趋势,也是好趋势。”

  对于共建共享,傅卓洋表示,不能只享不建,也不能只建不管,“九龙治水”、权责相互分离的体制,任性挥霍、随意糟蹋资源的行为,是名山保护之大忌;要培育健康文明的旅游素养、建立规范健全的法制体系、实行科学顺畅的管控制度,这是名山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当天,主办机构中国新闻社、国际山地旅游联盟还与四个双遗产地所在城市泰安市、黄山市、峨眉山市、武夷山市联合发布《名山对话宣言》,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助力“双世遗”名山以及所在城市的发展。傅卓洋表示,这是一次共建共享的盛会,有助各参与方抓住痛点、面向未来,引领景区发展向美而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