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州双抛桥流传着榕版“梁祝”凄美爱情故事

  在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沿着衣锦华庭再往前走,有一座被榕树簇拥环抱的石桥,桥上有红绿相间的遮雨亭,闹中取静,这处人文景观就是“双抛桥”。

  据介绍,过去桥下的河水,一头通元帅庙河,一头通白马河,两河的潮水在此汇合而得名。明《闽都记》记载,“二潮吐吞,缭绕若带,会城一奇也”。如今河已不复存在,两棵合抱榕树还一前一后缠绵地相拥于亭上。

双抛桥位于杨桥东路上。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双抛桥位于杨桥东路上。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以双抛桥命名的街巷。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以双抛桥命名的街巷。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桥栏两边的石柱上还分别刻着字迹仍可见。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桥栏两边的石柱上还分别刻着字迹仍可见。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行人来往,游人在桥亭落脚乘凉。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行人来往,游人在桥亭落脚乘凉。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双抛桥旁两棵榕树树根交错,民间流传着凄美爱情故事。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双抛桥旁两棵榕树树根交错,民间流传着凄美爱情故事。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桥上刻着光绪丙午建的字样。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桥上刻着光绪丙午建的字样。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双抛桥是单孔石拱桥,桥长9米,宽2.9米,跨度4.8米,桥拱由十九条方体石柱砌成。据桥石栏板题刻,桥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原桥已毁,历经几度重建。

  现走进桥内,桥栏两边的石柱上还分别刻着“古名合潮桥”和“光绪丙午建”“双抛桥古蹟”的字样,在桥栏上还能看到,“唐代天宝十二年建”的字样。桥上建有风雨廊,两开间悬山顶。

  据文物部门考证,现存的桥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修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六月出版的《福州市全图》中,双抛桥仍标注为呈直角的两桥。

  桥上斑驳的石头,印刻着年代的久远。

  十几年前,因城市发展,道路改造,扩建杨桥路时本来要殃及双抛桥,后为了保护这座古桥,工程把原扩路的规划向北移了5米。这一移使扩路费用多花了三百万元,这才有了现在看到的“双抛桥”。如今的双抛桥虽无往昔小桥流水的景观,但桥面和雨亭等仍基本保持原貌。

  “双抛”之名到底从何而来呢?清《闽杂记》中记述:“相传昔有王氏子与陶氏女相好,父母夺其志,月夜同投此桥,故名。”现如今从远处看,双抛桥旁两棵榕树树根交错,树枝在空中相互缠结,好像一对相拥的恋人。关于这座桥的来历,在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据民间传说,明末时双抛桥边有刘、陈两家,刘家公子欲强娶陈家女为妾,陈女不从,与新婚夫夜逃,不幸被抓,双双被绑抛入河里溺死。有民谣云:双抛河里不分离,“夫妻结成连理枝。豪强刘家欠血债,世代合潮声凄凄。”从此,“合潮桥”改名为“双抛桥”。而那对情人化身榕树,紧紧相拥,生死不离。

  有读者将其传说视为榕版的“梁祝”爱情故事。现在读来仍感慨不已。如今,桥边两棵古榕,依旧相偎相依。行人来往,游人在桥亭落脚乘凉。古榕树荫下的双抛桥,在闹市中继续向世人诉说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记者 林先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