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宁化县地处福建、江西交界处,是原中央苏区的21个重点县之一。宁化肥沃的山间盆地,盛产粮食,当时被誉为“苏区乌克兰”。当地更活跃着一支“红色娘子军”,她们一路唱着山歌,参加劳作、积极扩红,从各方面有力保障了当时苏区各项斗争的需要。
割掉髻子当红军
1931年,红十二军来到宁化西南区,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11月,宁化县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宁化县委和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县委设立了妇女部。

妇女代表、禾口乡张伍秀在会上听了福建省苏维埃主席张鼎丞的工作报告,随后,剪掉发髻,将身上佩戴的银饰全部捐给县苏维埃财政部,放开小脚,烧掉裹脚布,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会议期间,徐富秀、张十秀、马金娥等一批妇女积极分子,带头在街上演出“文明戏”,帮助其他妇女提高觉悟。

1932年初,宁化城关城厢区、南郊区、西郊区、东郊区各成立妇女连。每个妇女连设3个排、9个班,每班10个人,统一由妇女部和城郊局领导。随后,安远、禾口等区苏维埃也成立妇女队(连),全县参加妇女连、赤卫军的妇女达到774人,全部编入红军独立第七师,隶属福建省军区。当时,妇女武装除了后勤保障、革命宣传、站岗放哨外,还配合红军、游击队作战。

1933年春节期间,宁化南郊区妇女部长苏惠珠、妇女连指导员江炎火,代表宁化红色娘子军前往江西瑞金参加会议。会议期间,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朱德对宁化的妇女红色武装寄予了殷切的期望。苏惠珠和江炎火表示:“为革命,我们宁化女红军,个个都是好样的。”

苏惠珠原本不姓苏,6岁时她被卖到宁化一家巫姓的商店做婢女,取名巫珠女。宁化建立苏维埃政府后,她参加了城关妇女夜校识字班,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南郊区委妇女部长后,她就完成了妇女赤卫连的组建任务。1933年,她与爱人到区苏维埃政府登记结婚,工作人员的一个问题难倒了她:“结婚需要个人信息,你姓啥?”“我是孤儿,从小没了父母,不知道自己姓什么。”苏惠珠回答,“是红军把我救出火坑,党和苏维埃政府就好比父母,从来孩子跟着父母姓,我就姓苏吧。”从此改名苏惠珠。

1934年夏,苏维埃政府开展借谷运动,南郊区借谷困难较大,她灵机一动,找到在妇女连的“大有”商号老板的女儿连梅英一同回家劝说借谷。
“什么?你一个小女娃,开口就要借2000斤的谷,这么多的谷,都够你吃上个20年了。”“大叔这个谷不是我一个人吃,是借给红军,是借给老百姓救星的。”“这么多的米,你还得起吗?”“这个你放心,我们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了东西一定要还,你信不过我,还信不过红军吗?”冲着红军这块金字招牌,连老板不仅答应借出2000斤谷,更是把自家粮仓彻底清仓,总计借出了4500斤谷!苏惠珠一次就超额完成了任务。
1934年8月,苏惠珠调任中共宁化县委妇女部长。次年2月,苏惠珠因怀孕行动不便,不幸被捕,在漳州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江炎火于1932年10月参加红军,1933年5月任南郊区妇女连指导员职务。年幼时,江炎火和当时宁化所有的女孩一样,在重重封建精神枷锁的压迫下成长。
1931年,红十二军来到宁化县西南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受革命浪潮的影响,1932年10月,江炎火和哥哥江兴炳决定一起参加革命。兄妹俩在城郊“金刚亭”道别,哥哥去了长汀参加红军,她则到清流民警局洗衣队工作。在洗衣队工作期间,她不怕苦,不怕脏,重活累活抢着干,表现得十分出色。
1933年5月,组织将江炎火从清流调回宁化,接任南郊区妇女连指导员,主要负责开展做布鞋、募菜、欢迎新兵入伍、慰问伤病员、洗衣服、办夜校、搞革命宣传、站岗放哨等后勤保障工作。一次江炎火接到去水茜刺探军情的任务。到了水茜,江炎火才知敌人悬赏400大洋活捉自己。她这才知道,自己的人头值这个价。江炎火凭着自己的聪明和灵活了解到水茜民团的装备情况后,安全地回到宁化。
后来,每当有人夸她临危不惧、机智勇敢,江炎火笑着说:“这不算什么,年轻时我什么也不怕,因为我是一名红色娘子军!”
扩红“女鼓动家”
1933年2月8日,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紧急关头,宁化各区妇女部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扩大一百万倍的红军”的号召,组织妇女踊跃参加红军。当时,仅城关青年妇女参加红军2个营,禾口区青年妇女参加红军的人数达103人。
宁化红色娘子军积极动员亲人参加红军,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被《红色中华》誉为“扩大红军的女鼓动家”。

宁化县长宁区(现治平乡)彭坊村葛坳村的女红军江银子,为了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带头动员丈夫参加红军。在她的带动下,不少适龄青壮年报名参加红军。上演了“兄弟同参军,父子齐上阵,夫妻一条心”的感人场面,受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多次赞扬。

禾口乡的王立德,在女红军的宣传下,亲自送3个弟弟参加红军;随后,陈进升和陈进其两兄弟、邹维生夫妻、张贤顺父子分别双双参加了红军;张清根的独生子,结完婚的第二天就参加红军上前线;陈阜冈乡的进财女、木香女也是女红军战士,不仅带头动员丈夫参加红军,而且还动员丈夫的兄弟二人参加红军。
巾帼铸丰碑
红军从宁化出发长征后,闽赣省苏维埃机关以及地方武装于1934年11月29-30日,分东、西两路撤至泉上、方田等地开展游击战。东郊区妇女连长兼指导员罗家秀率部担任阻敌任务,因寡不敌众,在县城东门外不幸被俘,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和非人折磨,始终坚贞不屈,8个月后,于1935年8月18日在县城猪仔坝桥头慷慨就义,时年51岁。

1934年12月27日,在水茜棠地的游击战中,妇女连21名战士被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宁化红色娘子军有一部分女战士跟随红四师和红三十四师参加长征,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甚至连姓名都没留下。
在战争年代,许多女红军牺牲时都没留下姓名,湮没在中国革命历史的波涛中,但她们用自己的忠诚和勇敢、青春和热血,为共和国的诞生铸就了不朽丰碑,祖国不会忘记她们,人民更不会忘记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