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岩上杭才溪流行着这样一首歌曲:“送郎当红军,郎出去放乐心;家里一切会管,不要你来牵挂心……”在闽西苏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光荣不仅属于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儿郎,也属于伟大的“才溪女”。作为女性,她们的贡献被毛主席写进调查报告里,一个个才溪妇女组成胜利的丰碑在福建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觉醒的才溪妇女,积极投身革命,涌现了母送子妻送郎、三千儿女上前方的感人事迹。男子去当红军,她们又承担起拥军优属、生产支前、建设苏区、巩固后方的重任,推动才溪各项工作走在全苏区前列,为才溪成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模范乡作出了突出贡献。
妇女参政议政,顶起“半边天”
“母鸡不司晨,女人不是人”。在红色政权建立之前,才溪妇女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的压迫。1929年才溪暴动成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给才溪妇女松了绑。在党的领导下,她们冲破各种束缚,敢于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投入到各项政治运动中。她们积极参政议政,成立了妇女代表会,及时帮助妇女解决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常常讨论婚姻问题,解释婚姻条例给妇女听。

为保障妇女参政的权利,发挥妇女在革命事业中的作用,1930年3月18日至24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中,制定了“保护妇女青年条例”。同时规定:“凡在闽西赤色政权所及地方,年满16岁以上的劳动男女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当时还要求吸收妇女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的组织,每个支部至少要吸收一个女同志。还规定,各级苏维埃人民代表中要保证妇女代表占25%。

1933年,为筹备召开全国第二次工农代表大会,全苏区各级政府提前进行选举工作。10月14日才溪举行了选举大会。据《才溪人民革命史》记载,选举代表时注意女性代表的比例。如下才溪代表共91人,其中女性59人,占65%。
一心一意跟党闹革命
妇女权益有了保障,参政热情高涨,更加激发了她们参与到革命中的热情。19岁就参加革命的卓才连,就是她们中的优秀代表。一天深夜,她受党的指派到60公里以外的敌占区官庄张贴宣传标语,只身一人沿着崎岖山道来到汀江边,悄悄潜到了对岸,把标语一张张刷在村庄的墙上、树上。在剩下最后几张时,她被敌人发现了,面对敌人“嗖嗖”射来的子弹,卓才连一路回撤一路还在路边顺手张贴完最后几张标语,当她回到村里时,身上的衣服已被撕成了碎片,脚也扭肿了,但她毫不畏惧。

在艰难的斗争中,卓才连成为才溪区苏维埃政府妇女干部。1932年她也参加了红军,1934年红军长征,卓才连留下参加了游击队。1958年,她作为全国妇女积极分子,到北京受到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还有人称“革命老妈妈”的陈三连。自小给人当童养媳,吃尽了苦头。1929年才溪暴动后,积极参加洗衣队、担架队工作,红军来了,她和丈夫一起双双参加红军。丈夫上前线打仗后,她留下做地方工作,担任福建省共青团妇女部长,在最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她一直坚持战斗。
送郎当红军,全心全意保后方
才溪女更是扩红支前的好模范。在地处偏僻山区的通贤障云村,就有五对夫妻同时报名参加了红军。一些妇女成立了“山歌扩红队”,成了扩红运动的宣传员。据统计,当时才溪80%的男子当红军,几乎全因才溪妇女的鼓励和支持。

像下才溪妇女代表、草鞋组长王秋莲,为丈夫报名参军,但不久3岁的儿子夭折,丈夫想再生个儿子再上前线,王秋莲耐心地说服了丈夫,并用山歌唱出心声:“红旗插出日日新,我夫出去莫挂心,一心一意为革命,冇(无)子过世也甘心”。

全区各乡都成立了“拥军委员会”和“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还相继建立了慰劳队、洗衣队、担架队、运输队、看护队、耕田队、草鞋队等组织,成为红军在当地开展各项工作的保障员。红军驻扎才溪或者路过才溪时,她们就踊跃送柴、送米、送肉、送菜、送草鞋、送药材等,还为红军洗衣、补衣、送信带路等。1932年红军攻打漳州时,才溪人民组织了运输队、担架队、随军救护队等,随红军参加运送弹药、抢救和护理伤病员。
在慰劳红军的运动中,苏区妇女的独立组织女工农妇代表会,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她把所有苏区妇女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支强大的后勤保障部队。妇女的支前是最诚挚的,红军每到一地,她们就送饭、送水,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欢迎红军,因为红军是解放妇女痛苦的,是解放穷人的、是兄弟。苏区妇女把她们享受到的一切新生活,看成是苏维埃政府红军给的,因此,她们竭尽全力来慰劳红军。

妇女的支前更是难以计数的。战争消耗巨大,红军的供养主要靠苏区人民提供的,仅军鞋一项,十几万红军穿的鞋,就全靠苏区妇女一针一线来缝制。夏天她们打草鞋,冬天就用她们自己的衣服、嫁妆为红军做布鞋。根据地广大妇女为了帮助红军织布草鞋,许多人卖猪、卖谷,买布做草鞋,送给红军。
据《红色中华》报道,从1929年到1934年间,才溪妇女为红军做布鞋两万多双,交红军公粮70多万斤,垒碉堡、送情报不计其数。仅1933年中央后方局号召做10万双布鞋慰劳前线将士。才溪妇女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1000多双。其中下才乡的王风里,上才乡林菩莲、王太珍等20多妇女,每人都做了30多双,每天一双多,把手上的血泡都磨成了血痂。
多收粮食送前方,支援红军打胜仗
闽西苏区的广大青壮年大部分都当红军或支前去了。因此,发动妇女参加生产,既是妇女本身解放的需要,也是发展根据地农业生产和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指出“有组织地调剂劳动力和推动妇女参加生产,是我们农业生产方面最基本的任务”。从此,闽西广大妇女走上了生产第一线,担负起经济建设的历史重任。

三千男儿奔赴战场后,才溪女卷起裤管,学习种田技术,组成劳动互助社。她们把10个妇女编成一个组,每组请3个老农作教员,全区共成立了77个生产教育组,3组为1中队,每乡为1大队。仅1934年5月的统计,上才溪乡的劳动互助社共有女劳动力559人,占总劳动力的近90%。各组、各队互相督促,互相帮助,经常进行技能比赛。随着形势的发展,苏区青壮年男子都上前线去了,有关部队的后勤供应工作主要靠妇女来承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区妇女是一支没有军籍的红军后勤部队。
留在根据地的才溪妇女,承担起繁重的家庭生活负担,做好敬老哺幼工作,毛泽东同志曾在《才溪乡调查》一文中写到:“耕种主要依靠女子……才溪乡在成年青年男子成群的出去当红军做工作之后,生产超过了暴动前百分之十……群众生活的改良到百分之一百以上。”这是对模范“才溪女”最真实的肯定。

“才溪女”如星星之火燃遍整个苏区!她们的光荣事迹,被毛泽东写进著名的《才溪乡调查》。1927年到1933年,毛泽东在闽西苏区所在地,开展涉及苏区妇女的生产、生活、教育、参与政治活动和武装斗争等诸多内容的调查报告。毛泽东在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的理论与闽西苏区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的理论,形成独具特色的妇女解放思想,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为中国妇女的解放指明方向。
也是在三次深入调查才溪后,毛泽东对才溪妇女发出由衷的赞扬:才溪妇女能顶半边天! 1996年5月3日,习近平第一次来才溪考察,来到才溪女红军卓才连家,他紧握卓才连的手说:才溪妇女真伟大!

听党的话、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敢创第一的“才溪女”是一个时代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