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非物质文化创造运用与司法保护工作站揭牌成立

  “法官您好,我创作的某个作品,从取材到构思、雕刻、打磨等工艺,花了我两年的时间,但最近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和我作品类型甚至是相同的雕塑,我如何应对?”“作品完成时,作者应在作品上署名或者完成著作权登记,遇到侵权要及时保全证据,然后可以到法院就作品主张相应权利。”日前,鼓楼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在福建省工艺美术馆调研走访时,向一名创作者解答了相关法律困惑。

  5月13日,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联合福建省工艺美术工业有限公司、“知创福建”福建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大楼举行“福建非物质文化创造运用与司法保护工作站”签约暨揭牌仪式,向首批十名“知识产权审判工艺美术专家”发放了聘书,三家设立单位联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活动现场。鼓楼法院供图
活动现场。鼓楼法院供图

  福建的非物质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如软木画、寿山石雕、闽剧、脱胎漆器等等,建国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被赋予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也遭遇了一些瓶颈,传统工艺、传统体裁、传统表达叫好不叫座,特别是对部分年轻群众缺乏吸引力。当前,部分优秀的传承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保留、传承工艺、技艺的同时,通过多种创新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产品推入市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主动的保护。此时便需要司法机关贡献力量,将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与现代的知识产权保护结合起来,打击市场上抄袭他人代表作、虚假宣传等侵权行为,为非物质文化发扬光大、提供精准有力的司法保护和司法服务。

  目前,鼓楼法院已经向工作站投放了远程一体式设备,可以实现诉源治理、远程立案、远程调解、远程开庭、庭审观摩等在线功能,“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非物质文化领域的创作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司法服务;建立“知识产权审判工艺美术专家库”,并按照案件审理的需要,在所涉及的工艺美术领域,听取专家意见,增强裁判依据和司法权威。鼓楼法院将依托工作站平台,与各设立单位一起,共同履行好维护、传承、鼓励、运营、宣传、保护、规范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举办好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据介绍,本次工作站的设立,聚集了福建省工艺美术工业有限公司在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的深厚底蕴、“知创福建”福建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强大的运营能力、鼓楼法院知识产权十年的审判经验,打造了“创作-运营-保护-宣传”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贴近工艺美术创作者,既可以第一时间了解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创作,又可以将创作的成果进行转换、运营,还可以就近提供司法宣传、司法服务,这是鼓楼法院服务人民群众、改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又一创新措施。(记者 林先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