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邯郸大名:“小”草编创出“大”效益

图:西付集乡大寨村百博洋草帽厂

“以前常年在外边打工,挣的工资也并不多,我们在家既能陪伴孩子,又能照顾老人,每个月工资八千到一万,挣得工资也不低,老板待遇挺好,我们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就能赚钱。”西付集乡大寨村草帽厂员工张娜一脸喜悦地说。草帽厂的建立,让张娜的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走进草帽厂,地上堆满了不同颜色的草编帽、草编包,每位工作人员都在埋头工作,有些甚至被草帽团团围住。

说起编草帽,就得说说“掐辫子”。这是制作草帽的一个工序,就是将秸秆像编头发辫子那样编起来,然后才能做草帽。而这个“小手艺”,就是以前农闲的时候,常有不少妇女,甚至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扎堆掐辫子。但见小麦秸秆在她们的手指间翻飞,魔术般掐出来一盘盘草辫,成为编织草帽的材料。

与织帽车间里未成型的草帽相比,那些展示出来的成品给记者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外形优美的草编帽戴着“波西米亚”风情的蝴蝶结,别有一番风情。

图:《清明上河图》

草编是大名县一项独特的手工技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草编多以麦秆为主,制作草帽提篮等物,在《清明上河图》中,能看到众多带着草帽的人,后来经过能工巧匠的创新发展,又增添了许多的生活用品。草编已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悉,大寨村的草帽厂目前主要是订单式生产,出口外销。村民们就地工作,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这让附近的许多人实现了挣钱顾家两兼顾。

图:百博洋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俊起

“原来我在浙江办企业,现在咱县乡政策特别好,也鼓励回乡创业,所以我在家乡办了这家服饰草帽厂,这样也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的富余劳动力,他们也不用外出打工了,现在企业年产量达到五千万,产品远销欧美等多个国家。”百博洋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俊起说。

传承民族文化,彰显地域特色,体现自身价值。村民们通过勤劳的双手,编织出美好幸福生活,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小草编,已然发展成为当地带动群众致富、实现村集体增收的支柱产业。

图:西付集乡党委副书记 曹近民

“西付集乡通过强基础、美环境、树产业,乡村环境面貌有了极大改观,有效促进了农村进步、农业升级、农民增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牢了基础,探索了路径。下一步,要把握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带动群众发展致富,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西付集乡党委副书记曹近民说。

融媒体中心张博 李鹏英 司忠璐 庞朝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