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4日讯(本网记者 刘玮 通讯员 许婕妤 肖宁遥)近日,厦门大学第十三届“中国日”文化节在翔安校区举办。本届文化节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通过文化荟萃联欢与文化互动体验,立体、全面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近千名中外师生参与,共赴一场跨文化的交流盛宴。

《舞狮呈祥》拉开文化荟萃联欢序幕,气势十足点燃全场。新西兰留学生冷山以太极刀法诠释了太极精髓,尽显中西融合之美。《旗袍风雅》中,舞蹈与旗袍秀完美结合,国际中文研究生们身着各式旗袍,将东方女性的温婉典雅与灵动风韵尽显无遗。紧随其后的《多国同袍,汉衣韶华》,来自9个国家的国际生身着曲裾、袄裙、飞鱼服等传统汉服惊艳亮相,广袖飘飘、衣袂翩跹,行走间环佩叮当。不同肤色的面庞搭配古典服饰,既展现出中华传统服饰的璀璨美学与深厚底蕴,更在衣袂翻飞间传递出跨越国界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让人体会到文明交流的温暖与力量。
今年“中国日”活动的一大亮点,是通过文化荟萃联欢的形式集中推介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歌仔戏。来自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老师们带来的《盛世莲》以灵动的身段勾勒出祥和意境,表达对“中国日”的美好祝愿;《昭君出塞》则以精美的扮相与婉转的唱腔令人叹为观止;《良宵》融合戏曲韵律,寄托珍惜当下之愿;《小武戏档子接翻跟斗》凭借扎实的武打技艺,赢得掌声如雷;压轴剧目《杨门女将之探谷》更是尽显巾帼豪情,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期间,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苏燕蓉现场讲解,引领观众在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世界里沉浸互动。歌仔戏推介环节既彰显传统艺术底蕴,又融入跨文化互动趣味,为中外师生献上了一场中西交融、精彩纷呈的文化视听盛宴。

文化互动体验环节,通草雕画、传统面塑、布袋木偶、中国茶艺、剪厝、剪纸、书法等十一项非遗体验项目前热闹非凡。布袋木偶展位前,中外师生簇拥着非遗传承人,专注研习指尖操控技艺,亲手演绎趣味十足的“木偶小短剧”;中国茶艺区茶香袅袅,师生围坐案前,看茶汤缓缓注入品茗杯,轻啜慢品间,沉浸式感受东方雅韵与千年茶礼的深厚底蕴;剪厝区人流涌动,大家精心挑选色彩鲜亮的瓷片,在传承人指导下剪修粘贴,一朵朵精致的瓷花渐次成型;剪纸版块同样人潮涌动,大家手持剪刀勾勒纹样,用一件件小巧的剪纸作品共同拼出一条气势十足的剪纸长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耀坐镇现场为大家剪影,引得众人踊跃参与;书法展台前更是人头攒动,同学们或是在老师指导下挥毫泼墨,体验笔墨丹青的雅致意趣,或是在三位书法家老师的案前排起长龙,期盼求得一幅寓意美好的墨宝;与图书馆玩具博物馆合作的古代玩具课堂吸引了很多同学前来挑战古人智慧;投壶、灯谜等互动项目前也排起长队,投壶时的屏息凝神、中箭后的欢呼雀跃,猜灯谜时的低头沉思、豁然开朗后的热烈讨论,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与趣味玩乐中,深切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鲜活乐趣。
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参与者们收获满满。来自加纳的丁兰参与了高甲戏互动环节,她深有感触:“参加‘中国日’真的太难忘啦!传统舞蹈的柔美、书法体验的静心、闽南京剧,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沉浸式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更想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陈学友提到:“特别难忘的是书法体验,在专家老师悉心指导下,我们执笔、蘸墨、运锋,亲身体会汉字书写的韵律与美感。这场公开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通过互动教学收获了宝贵的实践心得。”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艾丽说:“今年是我第八次参加‘中国日’,但每一次都带来新的感动与启发,让我再次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对我来说,‘中国日’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段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的宝贵旅程。”
“中国日”文化节根植于国际中文文化教学课堂,是课堂的文化延伸与综合实践。据悉,自2013年起,“中国日”已连续举办13年,是厦门大学国际化办学的标志性品牌活动,已成为海外学子走进真实中国,在体验传统民俗中感受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本届“中国日”由厦门大学主办,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管委会、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