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24日电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漳州市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水库移民后扶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先进经验,以政策为基、以创新为翼,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移民富、乡村美、社会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
“十四五”期间,漳州市聚焦库区移民安置区发展需求,整合集中移民后扶资金,精准发力重大项目建设。累计投入水库移民专项补助资金110336.61万元,建成820个涵盖交通道路、水利设施、农业配套、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美化、绿化、亮化项目,全方位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其中,集中投入约2亿元专项资金打造国家水库移民安置区重点项目、省级“润泽库区、造福移民”后扶示范区、市级后扶成效典型村、县级后扶示范区等一批标杆工程,以点带面激活库区发展全局。
产业是移民增收的“源头活水”。漳州立足各村集体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精准聚焦农业生产、文旅研学等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平台搭建,激发移民群众内生动力。如今,全市库区移民安置区已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样板,成功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带动移民创业就业超5000人,每年为库区文旅产业和群众创业增收贡献超5000万元经济收益,让“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发展。
在诏安县金星乡古关社区,三峡移民冉亚飞、刘其明等人依托28亩芭乐种植地,在政策扶持与技术指导下,年均收入从1.2万元跃升至3.5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更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三峡移民刘勇君与本地群众郑丹玲喜结连理,成为社区第二对“诏安媳妇三峡郎”,这桩喜事不仅是移民与本地群众同心相融的生动见证,更让“筑巢引凤留归根”的故事有了最温暖的注脚。
南靖县龙山镇锦山村返乡创业企业代表庄妙婷深情地说:“我们回家乡创业,赚的是乡情,干的是事业!”,自从该村列入市级水库移民后扶成效典型村后激活一池春水,让锦山村变身创业热土,引进无筋无丝、香甜软糯、有板栗的味道的地瓜,产业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通过直播带货,让传统农业插上数字翅膀,飞向全国市场,成为美名远扬的“锦山地瓜”。
华安县湖林乡的天顶水库旁,2.4公里的巡库道路笔直通畅。“以前汛期巡库,山路难行又危险,现在有了移民资金修建的这条路,心里踏实多了!”水库巡查员张建生的感慨,道出了基础设施改善给移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切实变化,也彰显了后扶工作“急群众之所急”的民生温度。
南靖县靖城镇靖安村的“青年创业广场”,则成为融合青春活力与乡土韵味的新地标。作为“润泽库区,造福移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配套建设一系列休闲设施与文艺空间,不仅丰富了移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与隔壁的漳州理工学院形成良性互动。学院组织的学生专项活动、美食市集、南音表演等活动陆续开展,新疆农产品、烤羊肉串、南安南音社团、本地特色小吃等纷纷入驻,一个长期稳定的高校学生经济活动圈正在形成,为库区注入持续发展动能。
长泰区陈巷镇上花村则以“小水果”撬动“大市场”。借助移民后扶资金,村里修建了通往芭乐种植区的生产道路,同步改善村居环境,成功吸引外商前来合作购销水果。依托拼多多等互联网电商平台,上花村芭乐每天最高订单量可达2万斤,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既破解了农户“卖果难”的困境,又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让特色农业成为移民增收的“致富果”。
如今的漳州库区移民安置区,产业兴旺有活力、基础设施有保障、邻里和睦有温度、发展前景有奔头,已然成为“有人气、有底蕴、有产业、有前景”的“四有”移民村。漳州用实际行动践行民生承诺,让水库移民后扶工作既彰显了民生改善的初心使命,又释放了社会发展的多重价值,为新时代水库移民工作写下了精彩的“漳州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