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闽东山区,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千亩茶园依然绿意盎然。晨雾中,茶香弥漫在青石古巷间。这个曾因茶而兴、因茶而困的古村落,如今正以党建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新的篇章。

坦洋村是“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但20世纪末因市场萎缩、青壮年外流,全村4900亩茶园一度荒废过半。2025年,福安市创新“跨村联建”模式,以坦洋村为中心,联合周边6个村成立“大坦洋”片区乡村振兴联合体,由福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担任片区党委书记,打破行政壁垒,统筹资源联动发展。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现在‘抱团取暖’。”社口镇党委书记施卫秋介绍,通过组织联建,片区整合1.42万亩茶园,引入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技术,建成6100亩5G智慧茶园,推动茶园亩产值从3000元跃升至近万元。同时,在片区党委协调下,由福安农垦集团建成茶叶加工小微园,吸引多家茶企入驻,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过去村里茶园抛荒,现在家家户户种茶。去年,我家仅茶叶种植一项收入就有20万元。”茶农林正锦笑着对记者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去年以来,在带动茶农致富增收的同时,片区党委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吸引凌江华、陈香雪等一批乡贤返乡创业。
在“遇见坦洋”新式茶饮店内,陈香雪正通过直播向网友展示茶艺。“去年直播带货销售额突破数百万元,还带动十多名村民就业。”她坦言,片区党委提供的创业贷款、场地支持让她敢想敢干。
“人才回来了,新业态也活了。我们还建设‘振兴之路’主题馆,以全息投影、实物展陈生动呈现百年茶史,并深挖红色资源,创编《坦洋风云》红色读本,开设‘交接在基层’主题课堂,形成非遗文创、研学旅游等10余种新业态,今年已接待游客5.5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坦洋村党支部书记李青青说。
她翻开账本介绍:“坦洋村集体经济从2021年56万元到现在的213万元,秘诀就在‘三统三共’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品牌’与‘共建共营、共营共享、共享共赢’。依托这一模式,我们成立联村公司,将茶园、古民居等资源折股量化,村民按股分红。2024年,联建村共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14万元。”
不仅如此,该片区党委还推行的“党员七到户”机制,将90名党员与200余户群众结成帮扶对子,解决茶山机耕路改造、路灯安装等民生问题8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8%。
从“一片叶子”到“全域振兴”,坦洋村的蜕变印证了党建引领的强大动能。社口镇党委书记施卫秋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大坦洋片区“跨村联建”模式,坚持抓强村带弱村,促共富,推动大坦洋片区向“产业共兴、人才共育、生态共护、文化共融、治理共抓”升级,让大坦洋片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样板。
站在茶山观景台远眺,连片茶园如绿色波浪翻滚,新修的柏油路蜿蜒伸展,古民居与新业态交相辉映。这片承载着百年茶香的土地,正以党建为帆,驶向共同富裕的“星辰大海”。(闽东日报 林翠慧 茹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