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20日电(王舒婷)闽江,福建的“母亲河”,在延平境内蜿蜒百余里,串联起一幅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滋养着沿岸40余万群众的烟火日常。延平,地处闽江源头。近年来,延平区人民法院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机制创新为根基,以司法实践为抓手,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广覆盖的闽江生态司法保护体系,让法治之光映照江波,让母亲河清水长流。
求索:深耕细研锻造审判“强利剑”
大江奔涌,法槌铿锵。人民法院每一次专业的司法审判,都是践行母亲河守护契约的生动诠释与温暖注脚。
早春三月,法槌声响,一起涉闽江生态保护的行政观摩庭在延平法院拉开序幕。某养殖公司背弃“零排放”承诺,私设暗管将超标养殖废水直排闽江支流,遭南平市生态环境局处罚后不服诉至法院。案件审理中,延平法院创新性引入生态技术调查官制度,借助专业力量精准锁定污染事实。最终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以“司法+技术+公开”三重发力,向社会彰显“生态红线不可触碰”的坚定立场。该案判决后双方均未上诉,现已生效。
“闽江是延平的生态根基,排污行为看似影响一时,实则损害流域长远利益。”该案审判长林洁说道,“本案启用生态技术调查官,用专业力量还原污染真相,同时以观摩庭形式公开审理,希望所有市场主体引以为戒,敬畏法律,守护碧水。”
近年来,延平法院对涉环境资源的刑事、行政、民事案件实行归口化、集中化审理,形成“三审合一”的环境资源案件审理机制。2023年以来,延平法院已审结各类一审环境资源案件64件、涉闽江区域保护案件10余件。
同行:协作联动奏响治理“交响曲”
在闽江的万古奔流中,司法协作如同候鸟迁徙般穿透行政边界,推动各地司法智慧汇聚成同频共振的潮涌。
仲夏六月,碧波荡漾的闽江上,一场联合巡河护水行动从“闽江0公里处”悄然出发。闽江沿线四市五地法院的生态保护同仁齐聚一堂,宣告闽江沿线四市五地法院司法协同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联动、全域共治”的司法协同保护格局就此成型。
“共饮一江水,共护一条心。闽江生态保护从不是一地一院的‘单兵作战’,而是跨域协同的‘共治之举’。”延平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甘代兴深情倡议,“让我们以联盟成立为契机,心怀‘国之大者’,让闽江碧水长流、青山永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交出一份亮眼的司法答卷。”
今年八月,随着《闽江流域延平段“河湖长+河湖法官”司法协同保护合作协议》的签署,延平法院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利局、河长办等相关部门,让“司法判案”与“行政监管”形成闭环,实现了“1+1>2”的护河实效。
闽江源头的司法担当、共建共治的理念,已然浸入思想、融入血液、嵌入基因。
传声:普法惠民播撒护江“新种子”
清江水映少年影,生态普法如微光暖照,将护河信念悄悄植入童心,终会绽放成守护闽江的蓬勃力量。
延平的小水门公园里,一群“红领巾”化身“护河小卫士”,正跟着延平法院行政与生态环境审判庭的干警捡拾河道边的垃圾。第33届“世界水日”来临之际,南平市青少年宫、延平法院联合开展“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主题活动,30名少先队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承诺,守护蓝天碧水。
“通过这次活动,我真正体会到闽江作为母亲河滋养着我们成长。”来自南平市实验小学三年级的陈天恩小朋友在活动中分享感受,“保护河流就是保护家园,我会把这份责任记在心里,让闽江永远清澈。”
近年来,延平法院创新普法方式,坚持让生态法治理念可感可学,以“炉下之问”生态文明司法教育实践展示馆为依托,常态化开展研学实践、“生态公益讲堂”等活动,让生态法治理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