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晋安法院:倾听百姓心声 巧解人间烦忧

  调解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特别是对于陈财坡法官而言。每当周一的朝阳缓缓升起,天边泛起鱼肚白,这位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法院民一庭的青年法官总会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开始安排这周的调解案件,筹划具体的对策思路——调解工作已完全融入他的日常,成为他法官生涯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在单位里,他是调解率常年名列前茅的调解能手,在当事人眼中,他是专业又富有亲和力的人民法官。然而,“如何更好地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是他至今仍在探索的问题。只是,在日复一日的伏案工作中,在帮助一个又一个当事人平息纠纷、回归和谐生活的调解实践中,他对调解工作多了一层自己的感悟——那就是“交流”的艺术。

  “把法律说得透透的,阻力才能小小的。”

  在陈财坡看来,交流的目的是“达成共识”,法官要先自己打好基础,把法律说得透透的,阻力才能小小的。

  2024年底,陈财坡因新收一起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件,第一次见到了某小区业主小张。他向陈财坡诉苦,话语同当天的天气一样阴沉:“那天下午,手机早早就给我报了暴雨黄色预警,下班后我也不敢逗留,抢在暴雨前回了家,原本还有些庆幸……”

  刚进家门,小张就迅速收起阳台上翻滚着的衣物,接着关紧门窗,确保一丝风都没有溜进屋子。然而,次日清晨,他还是惊愕地发现,这座入住三年的房子的两个飘窗正同时往外渗水,白色墙皮鼓起了一个黑色大包。房屋开发商派了一位“包工头”来检查墙体受损情况,临走前只轻飘飘地留下一句“外墙再刷一遍防水胶就行”。看着不成样子的墙皮,小张顿感血液上涌,一拍桌子,“去起诉开发商和总包单位!”于是,陈财坡接手了这起案件。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把“法律”掰开揉碎了讲给当事人听,让他们听得懂、信得过、愿意签。

  为了实质化解纠纷,自见过小张后,陈财坡就细查《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 235-2011),咨询房屋外墙防水工程,一连恶补了几天的建工知识。对此,书记员早已见怪不怪,替他解释道:“民生案件往往也会产生专业交叉的情况,要把纠纷掰扯清楚,就得先把‘技术账’算清,再把‘法律账’和‘经济账’摊给当事人看,调解工作才有底气。”

  事实果真如此。当陈财坡把各方当事人拉上同一张桌子,向他们展示预先准备的“诉讼流程图”后,小张和两被告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出“我愿意调解”。

  见各方态度缓和,陈财坡顺势提出了合理的调解方案:“开发商一次性支付2.5万元给原告,由原告自行委托具备防水资质的公司按规范维修,开发商和总包单位不再对房屋飘窗位置的渗水问题承担保修责任,你们接受吗?”沉默片刻,原告小张率先出声:“我同意,拿钱立刻修比‘追程序’划算多了。”随着原告一方让步,两被告旋即附和,三方当事人当场签订调解协议,争议就此化解。

  要更好地化解纠纷,不仅要做到理性分析,更要将“法理情”融会贯通。如何在现实的交流中讲透抽象的“法理情”?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当事人的核心需求,而秘诀在于以真心换真心。

  2025年的春节刚刚过去,年近八十、操着一口福州本地方言的吴老太手里攥着一张折旧的纸,拉着立案大厅的接待人员诉说着结婚以来的种种委屈。边角微微泛黄又弯曲的纸张上,吴老太的诉求只有醒目的两行字:脾气坏,过不下去,坚决离婚。

  两位老人对法律流程并不熟悉,对财产分配也没有任何争议,子女更是坚持劝两位老人和好,作为案件的承办法官,陈财坡建议两位老人“先试试调解”。

  第一次组织调解的时候,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句地说着气话,调解室内剑拔弩张。见此情形,陈财坡当机立断,迅速插话打断争吵,与两位老人拉起了家常:“爷爷奶奶,我也是孙子辈的,您二位最近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商量商量……”一声声亲切的问候,瞬间拉近了他与两位老人之间的距离,也稍稍平复了老人们的心情。

  虽然缓和了两位老人之间紧张的氛围,但第一次调解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之后,陈财坡仔细复盘了与两位老人交谈的内容。最终,他从“不想同住”这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找到了突破口——能否先不住在一起?只要解决“同住”这个痛点,“离婚”就不再是唯一的出路。

  当争议焦点从“是否离婚”转化为“是否分居”,陈财坡的思路逐渐清晰。他随即利用“背靠背”调解模式,先请吴老太到调解室,听她抹着眼泪说:“他的脾气很坏,照顾他还会被他拿东西砸,还时常吼人,我可以不离婚,但必须分开住。”之后,又单独听老先生说:“我知道孩子不想让我们离婚,离了婚面子上也不好看,但她天天唠叨,我也想图个清静。”

  两句话拼接在一起,双方需求正好对称:分居但不离婚!在取得同意后,他帮这对老夫妻制作分居协议,并在末尾加上“本协议不影响双方婚姻关系存续”。签字前,老先生问陈财坡:“这不算离婚吧?”他答道:“不算,只是换一种住法。”吴老太也破涕为笑:“那我先试试。”

  一起看似只剩“离与不离”的八旬老人婚姻危机,被精准锁定在“不想同住”这一焦点后,用一纸分居协议悄然化解。送走两位老人后,陈财坡在这起案件的案号旁轻轻标注上:分居不离婚,和好。之后他长舒了一口气,笔还握在手上,目光却已不自觉地转向窗外。他发现,那天的阳光格外明媚。

  后来,小张的房屋完成修缮,吴老太跟老伴又重新走动起来。历经数年的调解工作,帮助当事人回归生活的柴米油盐,已在不觉间,成为陈财坡柴米油盐的生活。

  陈财坡表示,多年调解,已愈发懂得:法官的案头不仅有法律条文,更装着当事人的生活琐碎。把专业知识化作化解矛盾的钥匙,用耐心倾听抚平情绪的褶皱,看着他们卸下纷争、重回柴米油盐的安稳,这份“让生活回归本真”的触动,便是最珍贵的工作感悟。(晋安法院 陈财坡 钟蔚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