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漳州破解乡村殡葬用地难题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16日电 (黄彩凤)为规范殡葬用地管理、保障群众“逝有所安”,近年来,漳州市自然资源局聚焦新建公益性公墓选址难等问题,与民政部门共同积极探索和引导农村公益性公墓与林地、草地、园地复合利用的生态安葬新模式。通过规范选址、模式探索与严格监管,走出一条既满足群众安葬需求,又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漳州市自然资源局主动介入项目用地前期,建立与民政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全面掌握用地需求情况。在选址阶段,将用地范围纳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系统”数据库,通过数据套合与空间准入条件把关等,引导项目顺应生态自然,科学选址。

  同时,印发《关于配合做好村级生命公园建设的通知》,明确禁止在耕地、生态林地、交通干线两侧、水源保护区等区域进行建设,强化选址的生态导向与规范管理。结合“6.25土地日”宣传,加强政策解读,推动绿色、文明、节俭、安全的殡葬新风尚。

  截至目前,漳州全市共规划生命公园635个,其中已建成594个、在建41个,均利用林地园地荒山。2025年9月,漳州生命公园建设工作成功入选“福建省乡村振兴机制创新案例”。

  在用地规模上,漳州严格把控节约集约原则,根据人口与用地实际,科学采用“一村一园”“多村联建”等布局模式,将单个生命公园项目用地面积控制在5亩以内。

  据统计,全市规划生命公园总面积约1510亩,单个项目用地面积较传统公墓平均节约50%以上,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价值释放,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聚焦生态建设,推动“生态改造、复合利用”的漳州特色生态安葬模式。例如,东山县康美镇城垵村通过池塘生态修复,建设生命公园,实现环境治理与民生保障双赢。

  为确保项目规范推进,漳州市自然资源局与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从选址勘验、竣工验收到日常巡查,实施全周期监督,严防非法占地、毁林建墓等行为。2022年以来,全市排查发现的8个存在破坏农用地问题的项目已全部整改到位,同时依法保障了1个殡葬设施合理用地需求,有效提升了项目建设的合法性与文明用地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