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6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廖丽萍 通讯员 林琳) 13日,在厦门海关所属东渡海关监管下,一台租赁到期的保税飞机发动机在完成申报手续后,将前往日本开展为期6个月的维修检测,标志着我省首单保税租赁航材出境维修业务正式落地。
本次出境维修的发动机,由厦门鹭复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以保税货物租赁方式出租给国内某航空公司,租赁到期后退租并运回象屿综合保税区。该发动机因出现故障需进行专业维修,修复完成后可再次投入租赁循环,有利于盘活企业存量资产。
根据以往惯例,保税状态飞机发动机维修如选择出境维修,需先进行完税申报转为国内货物后,再以“修理物品”方式申报出境,手续烦琐;如果选择出区在境内进行维修,则需在出区申报时办理保函,不仅手续复杂,还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占用问题。
厦门海关所属东渡海关了解企业困难和诉求后,联合地方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持有的出境维修许可,依托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与出口监管仓库功能,创新航材保税出境维修模式。具体来说,在该模式下,该台保税飞机发动机先退入象屿综保区的保税仓库,从保税仓库流转到出口监管仓库后,再通过“1233”监管方式申报出口,让企业免去转入国内维修的保函办理环节。据测算,免去保函办理,单台发动机即可节约800余万元的流动资金占用,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1233’是指从境外直接存入保税仓库和从保税仓库或者出口监管仓库运出境的货物。对比出境维修需要先申报为国内货物,再以‘修理物品’方式报关出口,‘1233’的监管方式只需申报一次。”厦门海关所属东渡海关保税监管科科长王昶说,后续将进一步发挥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优势,持续优化监管服务,积极探索飞机、飞机发动机租赁全生命周期海关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