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31日电(肖煜珂 叶诗琴 曾德平)今年以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民一庭紧扣“和筑万家”工作理念,以“三三促和”民事审判工作机制为抓手,聚焦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围绕普法宣传、纠纷调解与帮扶教育三大方向持续发力,以专业审判与温情服务,为未成年人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倾情调解化干戈,柔性司法促和谐
近日,延平法院民一庭成功调解一起因未成年人打架引发的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件。原告游某与被告陈某、刘某均系未成年人,因琐事发生口角并升级为肢体冲突,导致游某轻微受伤。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并未简单以案办案,而是深入沟通,了解冲突背后的冲动情绪与家长间的对立心态。
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法官耐心引导三名少年认识错误,并从法律后果、同学情谊与家庭责任等角度阐释冲动行为的危害。同时,针对家长在教育中的沟通问题,法官也提出建议,帮助其理解青春期心理特点,避免矛盾激化。最终,三名少年主动道歉,受伤方表示谅解,双方家长握手言和,并当场履行调解协议。
从立案到成功调解与履行仅用时18天,该案不仅高效化解了纠纷,更避免了诉讼程序对未成年人的二次心理伤害,充分体现了延平法院坚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积极构建柔性司法模式的理念。
模拟法庭沉浸体验,法治教育润物无声
为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延平法院联合南平市剑津中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活动。活动改编自一起真实诈骗案件:学生林某在社交平台看到“收购手机卡”信息,虽隐约意识到风险,仍为“赚快钱”出售多张手机卡,后被境外诈骗团伙用于犯罪,导致5名被害人遭受财产与精神损失。这一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
活动前,法院干警为学生们系统讲解了审判人员、公诉人、辩护人等角色职责,并指导庭审流程、举证质证与法庭辩论等环节。11名学生全身心投入角色,从法槌敲响到庭审结束,全程庄重严肃、程序规范、辩论激烈,展现出良好的法律素养与表达能力。
模拟法庭打破了传统普法的单向灌输,以沉浸式、参与式的方式,让学生在“看得见、触得着”的实践中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公正,有效增强了法治观念与规则意识。延平法院持续深化“法院+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法治教育形式,让法治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多维联动守护成长,温情司法照亮前路
2025年以来,延平法院民一庭围绕“和筑万家”目标,积极开展校园普法、法治“夏令营”、涉未纠纷专项调解等活动17次,不断拓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广度与深度。通过“调解优先、教育为主”的方式,在化解纠纷的同时,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与行为引导,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无论是倾情调解家庭纠纷,还是生动开展模拟法庭,延平法院始终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原则,将司法保护融入每一个案件。法官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服务方式,用专业与温情为未成年人保驾护航,让法治的阳光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
法治育人,情系未来。在青少年成长的路上,法治教育是守护更是赋能,家庭教育亦需以身作则、主动引导,主动联合社会帮扶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青少年们也要从知法守法的“旁观者”变成用法普法的“践行者”,让法治精神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生机。延平法院正以坚实的步伐,在未成年人保护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为构建平安校园、法治社会贡献司法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