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23日报道(本网记者 施远圻 通讯员 吴秋瑜 林思敏)“用这么有趣的形式介绍泉州历代名人,很特别。虽然看不太懂,但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用心,相信不管是当地人还是游客,都会喜欢。”10月23日晚,非洲姑娘Diorne Zausa与朋友们在泉州市区府文庙偶遇一场融合多项非遗的文艺秀,连连点赞,她感叹泉州不仅文化底蕴深厚,更难得的是对自身历史如此珍视和用心。

据了解,为增强社会对泉州历史名人及非遗保护传承的关注,鲤城区委宣传部牵头举办“非鲤莫属”——泉州历史名人民间文艺秀活动,活动依托“非遗进校园”工程,以活态展演的形式,深入挖掘10位泉州历史名人的时代价值与精神内核,借助民间文艺的生动表达,助力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新演 薪火相传在少年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曲《送别》悠悠响起,洞箫声远、压脚鼓轻点、四宝清亮,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古老乐器与现代编曲的交融中,将这首经典唱出动人新意。不仅让在场观众静心聆听,更让大家看到非遗种子在闽南沃土中悄然发芽、生生不息。

“我们在校园内开设了提线木偶、梨园戏、南音等戏曲社团,教学上不仅注重台前的‘演’与‘唱’,也系统传授幕后配乐演奏的技艺。”该校德育处主任林茵介绍,此次演出以合唱为载体,将传统戏曲中较少独立呈现的伴奏乐器推向台前,使之与歌声呼应,正是一次生动的教学成果展示。
该校六年级学生郑梓豪是压脚鼓的演奏者。舞台上,他安坐于显眼位置,将左脚轻置鼓面,通过灵活挪动脚跟来控制音色起伏。那沉稳而独特的鼓点,与童声合唱相映成趣,引来台下听众阵阵赞许,有不少人惊呼“这场演出初次见识了这种乐器”。
金龙街道坑头社区“山后五音吹”传习队与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献演原创作品《出征号》。该作品以泉州市级非遗“五音吹”为音乐主线,生动演绎民族英雄郑成功东征的壮阔史诗。“五音吹”源自明代军中乐曲,用于激励将士、鼓舞士气,至今已传承四百余载。
“五音吹演奏雄浑有力,节奏铿锵激昂,我们在保留传统吹奏技法基础上,还融入舞蹈表演,更有故事性和感染力,还原郑成功部队点兵、誓师、演武与出征的震撼场景。”该节目编导杜一强介绍,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也参与表演,以“老带新”同台演绎的方式,不仅重现昔日沙场点兵的雄壮场面,更彰显非遗技艺薪火相传的生动气象。
名士风范 古韵新声绎精神
“韩琦若无母教示,哪有今日进士公!父母恩重当思报,孝道才是传家宝!”当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14名学子带来的布袋戏《韩琦思亲》落幕后,众人用闽南语缓缓道出“孝道才是传家宝”,这七个字在观众们耳旁回响,久久不能忘怀。
“在这场表演中,我担任说书人,既要带出剧情,也要用旁白串联全场,角色的分量很重。”该校六年级学生吴优告诉记者,为讲好这个孝道故事,她提前深入了解韩琦的生平,尤其是那些温暖人心的孝亲细节。“当我用闽南语讲述时,那些故事仿佛有了生命,更能打动人心。”吴优说。
今年10岁的黄钰涵则是韩母的扮演者,在被《韩琦思亲》这则故事感动后,她则认真练习操作手中的木偶,让韩母慈爱的一面更加明显、更能打动人,引发共鸣。所以单是韩母缝衣服这一动作,她就练习不下百遍,她觉得孝顺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品德,“母慈子孝”则是最美好的画面。
当世界级非遗“提线木偶”遇上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著作《焚书》,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在丝线牵引间徐徐展开。此次,黄清辉木偶制作工作室带来全新创排木偶剧《焚书断线》,将李贽生命最后一夜与送餐衙役的灵魂辩论搬上了舞台。千丝万缕,一提一放,既是木偶戏的技艺展现,也暗喻李贽心中奔涌的千头万绪;而“断线”的一幕,将剧情推向高潮,象征着他挣脱思想枷锁、追求精神独立的思想。
“‘李贽’木偶头由我父亲黄清辉先生亲手雕刻。这次他没有沿用传统木偶的造型范式,而是根据李贽的历史画像进行写实创作,一刀一刻,希望尽可能还原先哲的真实风貌,让更多观众能走近他、理解他。”工作室艺术总监黄江毅介绍,黄清辉作为福建工艺美术大师,拥有40余年木偶雕刻经验,尽管制作周期紧张,仍对每处细节反复打磨,让木偶不仅是表演道具,更成为思想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