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他留学归国,回到闽侯从车间干起,用三年时间做遍研发销售财务,专注特种铝

  福建祥鑫股份有限公司一楼展厅,金属的光泽在灯光下折射出冷冽的亮度。墙面上,专利证书与奖牌层层叠叠,几乎铺满白色墙体。靠近展厅中央,一件件铝合金产品静静矗立。记者站上一架铝合金折叠梯,意外地发现它比平常所用的更稳当,重量却轻得出奇。这些看似寻常的材料,正是这家位于福建闽侯的民营企业赖以起家的根基。

  黄祯荣快步走来时,手机还在响。他穿一件黑色T恤和一条短裤,像刚从车间里走出来的工人,而不是一家年产值逾百亿企业的副总经理。

  采访过程中,时间被一再压缩——他刚从另一个厂区赶来处理事务,结束后还得立即返回。电话在桌面上震动,他时不时接起,简短而快速地处理完,又重新回到话题上来。他的语速同样很快,像一条被推开的河流,一口气涌出许多信息。但在某些关键处,他会停顿,眉头微皱,等思绪理清,再给出答案。谈到工作时,他的神情严肃,像一块坚硬的铝,可当话题转向家庭,他的语气忽然变得轻快,眼角也带上笑意。

  “我们希望成为中国材料行业的百年企业。”这是他在采访中说得最铿锵的一句话。年轻,却笃定。

  01

  守初心,多磨练

  2013年,21岁的黄祯荣结束海外求学回到福州。他没有直接进入办公室,也没有在名片印上高管头衔,而是与父亲黄铁明商量后,选择了另一条路——从一线工人做起。

  “我们是制造业,产品和工艺才是根本。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不是材料专业,要想真正了解这个行业,必须先下到基层。”黄祯荣说。

  车间里的夏天,比福州本就湿热的天气更显难熬。机器轰鸣,热浪夹带着金属味道扑面而来。最初的岗位是流水线上最普通的工人。他要像其他工人一样,穿工装、戴手套,和同事们并肩操作那些庞大的设备。那时,他的身份并不只是“董事长的儿子”,更是需要从零开始学习的新人。黄祯荣记得,车间的师傅们并没有因为他的身份而另眼相待,反而在他遇到难题时拉了一把。

  “在研发中心的日子最难。”他坦言。没有科班背景,他得从材料学的基础知识学起,常常是白天跟着团队做实验,晚上回去啃厚厚的专业资料。有一次,团队在研发一种新材料时,配方比例迟迟找不到突破口,研发工作停滞不前。那时他心里打过退堂鼓,但还是硬撑了下来。后来,一位技术专家带着他们去国外学习,才把问题逐渐解开。那一刻,他真正体会到技术攻关的艰难,也第一次在失败和反复中学会了耐心。

  轮岗的过程中,销售是让他最深的体会之一。“销售是企业的桥梁,是面对客户提出问题、再带回公司解决的关键环节。”黄祯荣说。那几年,他跑遍了许多客户工厂,和对方的生产、质检、技术等部门沟通。客户的痛点,往往成为祥鑫下一步研发的方向。久而久之,他逐渐形成一种思路:企业不能做“空中楼阁”的研发,所有的创新都必须落到市场需求上,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回头再看,这段历练成了他成长中最重要的“学徒期”。“一线员工真的很辛苦。”黄祯荣说。车间里汗水湿透的工装,让他对“企业文化”有了切身的理解:吃、住、行要安排妥当,让员工的付出得到回报。这些看似琐碎的认知,成了他后来在管理岗位上决策的底色。

  “诚信经营、多方共赢,是祥鑫跨越发展的秘诀,也是企业的初心。” 这句话,他像是一再提醒自己那段艰难的开始。

  02

  亲父子,像兄弟

  在黄祯荣的办公室里,父亲黄铁明的身影并不常出现。更多时候,两个人的交流发生在饭桌上,或者车间里,甚至是一场随意的散步。

  “我们的关系更像兄弟。”黄祯荣说。他习惯用“我们”来叙述公司的过往与未来,而不是单纯地把自己与父亲分割开来。

  有时,他们甚至会互相开玩笑,像朋友一样。“但当真正涉及企业的重大决策时,我们都清楚:最后的答案必须既稳妥又有突破。”黄祯荣说。

  这种“兄弟式”相处的父子关系,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家族企业独有的张力——黄铁明是典型的闽商第一代企业家:白手起家,拼劲十足。2002年,他创立祥鑫时,起步只是做铝制多功能梯。市场竞争激烈,利润有限,他偏偏要从原材料抓起,带着“不受制于人”的念头,一步步把祥鑫推向特种铝合金高端领域。

  “父亲的创业精神,我是看在眼里的。他的勤奋,他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对我影响很大。”黄祯荣说。

  在新能源汽车尚未兴起的年代,黄铁明就已着手做储备。那时,大多数企业主还在等待政策和市场的风口,他却敏锐地意识到,“轻量化”会成为汽车行业的关键方向。事实证明,这种前瞻性,成了祥鑫后来与宁德时代、北汽集团等头部企业合作的基石。

  这种“敢赌”的魄力,是黄铁明和很多闽商“创一代”的标签。但黄祯荣从海外留学回来,看到的却是另一种世界。

  “国外的管理经验不能照搬,但它让我意识到,企业不能只靠个人英雄主义。”在黄祯荣看来,父亲那一代人习惯凡事亲力亲为,而他更倾向于“系统管理”——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把决策权和执行权交到专业的人手中。如今,祥鑫的高管大多来自五湖四海,是外聘的职业经理人。

  “这是家族企业的新式方案。”黄祯荣解释道,“目标和方向由我们定,但要跑得快、跑得远,必须依靠专业团队。”

  “父亲还年轻,也就五十出头,公司仍然处于创业阶段。”黄祯荣说。他没有把自己定义成“接班人”,而是把祥鑫看作一个仍在成长的有机体——父亲和自己只是其中的不同角色。

  一次,父子俩聊起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趋势。父亲凭直觉觉得这是未来的方向,儿子则拿出调研数据和海外案例来佐证。那一刻,他们的眼光交汇在了一起。

  “我们彼此认可。”黄祯荣笑着说。这些年的并肩作战,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战友。

  然而,身份的特殊,始终是无法绕开的。

  刚进入公司时,黄祯荣很清楚,自己是“董事长的儿子”。这份身份既是一层光环,也是一种压力。

  “同事们会帮助我,但也会更严格地看待我。”黄祯荣坦言,父亲从未给他额外的庇护,反而一再提醒:“你要靠自己站住。”

  于是,从车间工人到技术研发,从基层销售到资金管理,黄祯荣用了近三年时间走完所有核心岗位。“这是我和父亲共同商量的。”他说。父亲的态度是坚定的:要真正接手企业,必须理解工艺、懂市场、知人心。

  “勇者谋子,智者谋势。”黄祯荣把这句话送给自己。谋子,是着眼于企业的根基;谋势,则是放眼行业的未来。父子之间的传承,不只是职位的交接,更是精神与理念的交织。

  03

  要长久,一起走

  公司副总经理的头衔之外,黄祯荣还有另一重身份——福建省人大代表。这让他的日程更加紧凑,要花不少时间深入基层调研,收集民意。“人大代表是一种责任,要把社会的声音带上去。”他说。

  三年来,他累计提出了二十多份建议,既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思考,比如为中小企业优化环保改造的融资渠道,也有更贴近民生的议题,比如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基层医疗条件……

  “企业家习惯盯着市场,但人大代表要更多关注民生。”他说。

  这种身份的切换,并不矛盾,反而互为支撑: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企业家参与公共事务,能够更直接地推动社会改善。

  “能力多大,责任多大。”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多年来,每当疫情、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祥鑫集团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在闽侯的社区建设中,公司也长期参与捐资助力。

  “大家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在能力范围内,多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黄祯荣说。

  这种责任感同样体现在企业内部。黄祯荣始终认为,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工厂再忙,福利不能缩水。”节假日的礼品、合理的休假、子女的教育关怀,他把这些视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可以暂时不看数据报表,但你不能不在意人。”黄祯荣说。

  在公共事务与企业责任之间,他找到了一种平衡:既是企业的管理者,也是社会的参与者。

  在他看来,这并非负担,而是一种天然的延伸。父辈创业时所秉持的精神——坚守实业、承担责任,如今在他身上被延续下来。

  “企业要长久,必须同社会一起走。”他说。

  04

  做企业,愿百年

  在黄祯荣的描述里,祥鑫并没有停下来的打算。

  “我们仍处于创业阶段。”他说。尽管年产值已逾百亿,工厂遍布福州多个片区,但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开始。

  他为企业规划了“三步走”:第一步是学习别人。黄祯荣并不讳言,在特殊材料领域,国外仍有不少领先的经验和技术。祥鑫从创立以来,保持与乌克兰、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专家交流合作,不断吸取养分。

  第二步是自给自足。用国产材料替代进口,这是近几年公司的一大突破。如今,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电池托盘、防撞梁等部件,祥鑫已经能够自主研发生产,逐渐摆脱对海外原料与工艺的依赖。

  第三步,是正向开发。过去的模式是:客户提出需求,企业努力去满足;而未来,他希望不只是完成订单,而是能够反过来: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方案和建议,让客户获得更优的性能和成本。

  “企业要善待员工、善待股东,还要与合作伙伴实现共赢。”黄祯荣说,他希望祥鑫能在行业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让身处其中的人,都能分享到成长的成果。“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对于未来,黄祯荣表示会坚定做好主业,在中国的特殊铝合金行业坚定不移走下去。他列举了几个重点方向:汽车、航天航空、船舶、机器人、无人机……每一个领域,都与轻量化和新材料息息相关。

  “现在似乎已经很少人提‘百年企业’了。”黄祯荣说,“但我们希望成为中国材料行业的百年企业。”说这句话时,他的眼神中透出一种与年纪不相称的沉稳。

  百年企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只盯短期利润,而要有长远的战略定力;意味着企业文化要一代代传递下去,成为支撑的根基;也意味着,要在科技、人才、社会责任上持续投入,抵御风浪。

  这不只是市场与技术的布局,也是一种责任的延伸,是一个沉重的目标,也是值得为之付出的目标。

  采访结束,黄祯荣起身,匆匆往厂区赶去。路过的展厅墙壁,依旧挂满了专利证书与奖牌,其中不少写着黄祯荣的名字。那架铝合金梯子依旧静静立着,轻巧而稳固。

  这正像他眼中企业的未来:看似寻常,却承载着坚实的力量。

  他希望,这家闽侯走出的企业,能在百年之后,仍然屹立在材料行业的浪潮之上。(作者 李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