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28日电(张佳玲 魏铭萱)夏日热浪拂过,福建某电气有限公司的厂房静静矗立,大门紧锁——它已被查封多年。企业深陷债务泥潭,46件执行案件悬而未决,24名职工的血汗钱遥遥无期……
“我们真的走投无路了。”公司负责人一度声音低沉。福建某电气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配电箱生产、销售、安装及售后的企业,2016年下半年开始,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多方债务陆续到期,资金彻底断裂。经判决、执行,福建某电气有限公司名下唯一可供执行的财产——位于琯头工业园区厂房被依法拍卖,经扣除相关抵押权费用后剩余执行款427万余元,然而经核查,公司已确认的债权达9106万余元,厂房拍卖款仅仅是杯水车薪,该公司已明显资不抵债。
“执破直通”巧化死结
转机出现在连江法院收到福建省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提交的破产申请后。案件承办法官周文没有选择机械办案、“一破了之”,而是精准启动了一项创新机制——“执破直通”。该机制由福建高院于2017年首创,旨在打通执行与破产程序之间的壁垒,融合强制执行力与破产拯救功能,让“执行不能”的案件真正实现“破局有道”。
福州中院正式裁定受理破产申请后,指令由连江法院审理。法官迅速介入,与管理人同步对接、协同作战。“时间就是金钱,尤其是职工们的养家钱,一刻也拖不得。”周文法官在第一次工作协调会上这样强调。2025年5月26日,法院依法宣告福建某电气有限公司破产。同日,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消息传来,许多职工仍半信半疑——“这么多年了,真的还能拿到钱吗?”考验不仅在于程序推进,更藏在细节之中。
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上,普通债权人李先生直言不讳:“法官,管理人报酬比例能不能降一些?我们本来就拿不到多少,再扣一笔,大家心都凉了。”根据规定,管理人报酬可按财产清偿总值分段提取,最高比例可达12%。如何定价,成为关键难题:高了,普通债权人权益受损;低了,管理人积极性下降,拖慢整体进度。周文法官没有简单“依法上限”操作。他走访调查管理人的团队结构和工作负荷,同步征集多数债权人的意见,组织多轮协商,最终将报酬比例确定为6%,为普通债权人多争取回19万余元。方案公布后,各方均无异议。
结案更“结事”,沉睡厂房终迎新生
“孩子上学等着用钱,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职工们通过电话、来信不断反映诉求。破产审判期间,法院共识别出24笔职工债权,总计119万余元。这些钱,关系到24个家庭的生活底线。连江法院指导管理人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梳理、确认和公示职工债权,明确在分配中予以100%清偿。发放日当天,一位老师傅感慨道:“真没想到,这笔钱还能全部拿到……谢谢你们。”
6月23日,福建某电气有限公司破产程序正式终结。46件执行积案也逐一化解,企业债务问题得以彻底清理。如今,那座沉寂多年的厂房,正等待新的开始。
该案是连江法院深化“执破直通”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例证。今年以来,连江法院深化“执破直通”工作机制,精准界定“执行不能”,推动16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有效化解执行积案111件。未来,连江法院将继续完善破产审判中的配套机制,探索信用修复、多元调解等举措,让司法既有力度,也有温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