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平潭:小学堂有大爱 让留守儿童课余有“趣”处

  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27日电 农村留守儿童如何获得与城市儿童均等的课余精神文化教育?在平潭综合实验区苏平片区上攀村,“上攀学堂”提交了一份特色答卷。

  “上攀学堂”由上攀村与实验区文联、区旅游文化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建,是实验区第一所农村公益性教育平台。学堂围绕艺术普及、艺术帮扶、振兴乡村、服务社会为主题,开设实用性艺术功能课,丰富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留守儿童享受更加均衡的教育和文化资源。

  如今,依托专家资源,留守儿童通过培养化身岚岛语族考古基地“讲解员”“文化使者”,成为“德智体技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儿童,为乡村振兴发展储备人才。

  精准把脉 倾心问所需

  上攀村总人口2485人,其中留守困境儿童36人。因村民主要从事隧道与运输业,成年人多在外地创业,且村里缺乏有效的文化资源,村里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精神文化生活单一,玩手机成为主要的娱乐活动。

  为此,上攀村为留守儿童办特色“兴趣班”,丰富留守儿童的教学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让村里的留守儿童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为办好“兴趣班”,上攀村挨家挨户摸底村里留守儿童情况,并协调老人协会腾出空置房间用于办班,打造舒适学习环境。同时,上攀村两委主动链接区文联、区旅游文化中心、区图书馆等单位,商请支援师资与“书资”。

  课程设置方面,精准把脉农村所需,每周末开设实用性艺术功能课程,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拓宽视野、全面发展;寒暑假期间,增设非遗课程、朗诵课程、国学课程、旅游知识讲解课和小讲解员现场实践培训课,让农村儿童补充才艺技能;不定期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养成自力更生的良好习惯。同时,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组织亲子实践活动,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儿理念。

  自创设以来,上攀学堂不断融汇社会各界力量,为乡村留守儿童免费开设书法、国学课等系列课程450余节,辐射周边9个村庄,受益儿童2万余人次,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一汪“源头活水”。

  多元联动 携手共筑梦

  为了更好拓展学堂活动,上攀学堂结合“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拓展学堂授课形式。

  组织开展文艺表演节目培训,参加海峡两岸曲艺欢乐会等文艺表演,圆留守儿童的表演梦;在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与村民一起包饺子、包粽子、猜灯谜,拉近孩子与邻里间的感情;组织孩子们参加贝雕制作、剪纸艺术、舞蹈课程、月饼制作、百里徒步等多种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玩中学,学中玩”,更好了解社会,收获成长。

  同时,上攀学堂聚焦“教育共办、阵地共用、资源共享”三个关键,与集美大学、厦门医学院、闽南理工学院开展交流合作,先后举办筑梦海岛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百草药缘中医药主题夏令营和暑期支教活动,传授绘画技巧,科普中草药知识,宣传诈骗防范知识,制作小实验体验科学世界的奥妙等。

  随着上攀学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本村和邻村村民也逐渐以志愿者身份加入这项工作中,成立平心志愿者服务队,制定轮值表,跟进学堂服务,管理课堂纪律、学生安全、班级卫生等。如今平心志愿者服务队已入驻“志愿汇”平台,严格规范运用平台功能管理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汇”平台进行志愿活动招募报名、志愿服务组织入驻展示、志愿服务时长记录等。截至目前,共2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不仅加强了学堂和家长间的合作,保障了学生的安全和课堂纪律,还提高了亲子之间的互动。

  示范带动 影响传久远

  近年来,“上攀学堂”先后获评“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旅游能人资助项目”“福建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福建省妇联基层组织创新案例二等奖”“福建省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第二批福建省艺术普及志愿服务示范点”等多项荣誉。此外,“上攀学堂”还先后成为实验区“普通话推广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未成年教育基地等。随着“上攀学堂”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目前已有周边9个村庄72名孩子在学堂上课。

  在“上攀学堂”的示范带动下,苏平片区管理局党委在全面总结学堂办班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离岛区域开办“田下学堂”,已开班80余节课,辐射离岛学生3300人次。实验区其他片区也陆续有乡村学堂应运而生,促进农村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君山片区成立“大坪公益学堂”,金井片区成立“金井片区公益学堂”,为台胞、侨胞、退役军人子女及乡村留守儿童提供公益教育平台等。“上攀学堂”的理念进一步为社会认可,形成可参考可复制的模式,推动乡村教育逐步优化,向城乡一体化靠拢,乡村的“下一代”未来可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