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莆田推出“中医药健康夜市” 提升惠民实效与文化活力

  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4日电(蔡烨雯)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莆田市立足地方特色,大胆创新实践,将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与蓬勃发展的夜间经济有机融合,推出常态化“中医药健康夜市”。该举措有效破解群众工作与健康需求难以兼顾的难题,让中医药以更加可感、可及、接地气的方式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显著提升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文化传承的活态性以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开辟了一条中医药服务基层、普惠民生、赋能经济、弘扬文化的新路径。

  创新服务机制,构建全龄友好健康服务新格局

  精准对接需求,优化时空布局。针对市民普遍反映的“白天工作忙、晚上就医难”问题,莆田市卫健部门统筹规划,各县(区)协同发力,重点围绕周末傍晚(16:30-18:30)或夜间黄金时段(19:00-21:00),在万达广场等核心商圈、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等人流高度集聚区域,科学布点设立“中医药健康夜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含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积极响应,精心选派内儿科、妇科、骨伤康复科、治未病中心等科室的中高级职称骨干医师、技师及护理人员组建夜市服务团队,将院内优质中医药资源有效延伸至院外。自夜市常态化运行以来,服务时段覆盖率达100%,现场累计服务群众超3000人次,有效满足了上班族、学生、中老年等不同群体的错峰健康需求,“白天忙事业、夜晚享健康”成为现实,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打通。

  拓展服务内涵,提供多元供给。夜市服务内容从基础问诊向多元化、个性化深度拓展。服务团队以“摊位”形式,提供包括免费中医脉诊、舌诊、体质辨识、健康咨询、个性化养生调理方案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初步诊疗等专业服务。同时,将针灸、艾灸、推拿、拔罐、耳穴压豆等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引入夜市现场,让市民在轻松氛围中感受传统疗法的魅力。夜市已形成涵盖基础诊疗、体质辨识、适宜技术体验、药膳茶饮、养生功法教学、健康科普宣教等6大类服务模块,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市民的多元需求,服务满意度调查达98%以上。

  强化资源联动,夯实服务保障。成功构建了“政府引导、医院主体、社会参与、常态运作”的夜市运行模式,建立卫健部门主导、医疗机构承办、街道社区协同、商圈管理方配合的联动机制。建立夜市服务规范、安全保障、应急处置等流程。鼓励医疗机构将夜市服务纳入绩效考核,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服务可持续性。累计投入保障人员超500人次,实现服务过程“零事故、零投诉”,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夜间中医药流动服务站点管理规范。

  深耕文化场景,打造沉浸式中医药文化传播新阵地

  构建体验矩阵,强化互动感知。精心规划夜市空间布局,打造主题鲜明、功能清晰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区:体质辨识区运用“望闻问切”手段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适宜技术体验区由专业医技人员现场演示并指导体验针灸、推拿、艾灸等传统技艺;药食同源区提供四季养生茶饮(如枸杞菊花茶、姜枣茶等)免费品鉴,讲解药膳知识;足浴保健区提供定制化草本泡脚包体验及知识讲解;养生功法区由医护带领市民习练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导引术;科普宣教区通过展板、折页、趣味问答等形式普及中医药知识、防病理念。建成包含6大主题功能区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矩阵,累计发放中医药科普资料超3000份,功法教学参与超800人次,药茶品鉴超1500杯,使抽象的中医药知识变得“可看、可触、可感、可用”。

  创新文化表达,吸引年轻群体。积极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活化传统文化。如荔城区中医院依托省级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优势,创新推出“荔城小郎中”角色扮演体验项目,让青少年穿上小郎中服饰体验抓药、识药;设置“汉服诊脉”特色摊位,增加文化仪式感;开发中医药文创产品(如香囊、书签、帆布包)等,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青年群体(18-35岁)参与度显著攀升,在药茶品尝、文创互动等区域的参与比例达40%以上。文创产品等创新形式广受欢迎,为中医药“年轻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有效提升了中医药在年轻一代中的认知度和亲和力。

  融合文旅元素,塑造特色品牌。积极探索“中医药+旅游+教育”的跨界融合模式。将夜市深度嵌入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等旅游场景,成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荔城区中医院通过持续运营,成功塑造了“荔城健康夜市”品牌,其经验做法(“荔城经验”)在市级层面得到总结推广,成为莆田市文旅新名片和健康文化新地标。“荔城经验”形成品牌效应,获得《中国中医药报》、《湄洲日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福建省卫健委官网重点推介,线上活动信息触达超10000人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释放综合效益,激发健康惠民与经济发展新活力

  健康惠民提质增效,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夜市提供的便捷、优质、实惠(以公益性免费服务为主,部分体验项目低收费)的中医药服务,有效提升了居民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治未病”理念得到广泛传播,“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医护人员化身“健康摊主”,在轻松氛围中与群众深度交流,消除了传统就医的“隔阂感”。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问卷调查显示,市民对夜市服务的便捷性、专业性和体验感满意度均超过95%。“15分钟中医药健康服务圈”在夜市覆盖区域雏形初显,有效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

  夜间经济注入新动能,产业活力有效激发。夜市显著带动了所在商圈及周边区域的客流和消费。市民在享受健康服务之余,自然产生餐饮、购物、休闲等衍生消费。特色养生茶饮、健康产品(如足浴包、香囊等)在夜市现场及医疗机构内销量激增。医疗机构业务量也获得正向反馈。据荔城区中医院统计,常态化开展夜市活动后,其日间门诊量同比增长超过10%,夜间门诊量增长超20%,医院整体业务总量提升约25%,特别是“治未病”中心服务量及关联产品(如养生茶饮)销售额实现翻番。夜市有效引流,带动周边商圈客流量提升,实现了“健康服务引流、夜间消费增收”的良性循环。

  社会效应广泛彰显,示范标杆作用突出。常态化的夜市活动有效串联了医疗、文化、商业、社区等资源,促进了社会和谐。其创新模式和显著成效,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树立了行业标杆。项目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成为示范标杆。其“小切口解决大民生”、“用烟火气激活文化魂”的实践路径,为探索中医药服务新模式、深化“中医+”融合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的“莆田智慧”,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示范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