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三明学院师生赴宁德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17日电(罗斯怡 洪文锐 纪晶晶)近日,三明学院“三库+碳库”调研实践队深入宁德周宁、古田、屏南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聚焦“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多元价值转化,深入挖掘生态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探寻闽东生态富民、“四库”联动的绿色发展密码。

  在周宁县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队员们触摸着树木的年轮,聆听九旬林场主黄振芳讲述半世纪守护山林的故事。这里,见证了从水土流失荒山到郁郁葱葱林海的蝶变,是“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理念的重要实践地。当了解到1500亩中幼龄林纳入核证自愿减排项目,“碳库”理念为林场注入新活力时,师生们深受触动。“从这份坚守中看到了生态理念传承的力量,这为探索乡村生态发展筑牢了理论根基。”指导老师廖玉冰说道。

 

图:与九旬“造林大王”黄振芳老人交谈
图:与九旬“造林大王”黄振芳老人交谈

  离开周宁,实践队踏入古田县翠屏湖森林康养基地。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生态监测系统引人注目,负氧离子浓度、植被碳储量等数据实时更新。“‘生态修复—监测赋能—产业融合’的路径,2024年吸引30万人次游客、创收1.6亿元并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在基地负责人的介绍中,深切感受到森林“水库”滋养生态基底、“钱库”激活产业富民的协同效益。

  转战古田食用菌博览中心,“菇棚+光伏”的创新模式令队员们眼前一亮。“棚上发电、棚下种菇”,实现了每亩土地“光伏收益+菌菇产值”双丰收,带动菇农年均增收8万元。队员们通过调研测算,其年发电量与产值数据表现亮眼,深刻体会到“碳库”减排固碳与“粮库”保障供给的创新融合所释放的强大动能,为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开拓了新思路。

图:实践队深入调研“菇棚+光伏”项目
图:实践队深入调研“菇棚+光伏”项目

  屏南之行,队员们首先来到岭下乡开源村。在妇女主任陆成英的带领下,深入考察了依托屏南独特高山气候与生态环境打造的标准化高山蔬菜种植基地。从品种选育到绿色防控严守生态底线,产出的蔬菜得以直供大城市商超。

图:实践队走进屏南县参观高山蔬菜
图:实践队走进屏南县参观高山蔬菜

  随后走进倪亨代葡萄园,串串饱满的葡萄在架下摇曳,“生态种植+乡村旅游”的融合模式,再次展现了“钱库”与“粮库”协同发展的潜力。

  在与农户的交流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生态农业是用科技赋能传统、以创新守护乡愁的生动实践。“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移植,”队员饶颖感慨道,“而是要立足乡土,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最优解。”

  从周宁的林海坚守、古田的产业融合到屏南的生态种植,实践队一路走来,探寻着“三库+碳库”理念在闽东大地的生动实践。这些散布的生态样本,如同串联起的绿色珍珠,既涵养着“水库”的生态底色,夯实着“粮库”的民生根基,也涌动着“钱库”的经济活力,彰显着“碳库”的时代价值,共同勾勒出生态与发展共生共荣的壮美画卷。

  “闽东的实践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些‘绿色珍珠’之所以闪光,正是因为它们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激活了发展动能。”团队成员何智斌表示,作为青年学子,要把这种系统思维和创新精神带回去,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生态+”模式。

  下一步,实践队将持续追踪闽东“三库+碳库”实践的新进展,深入挖掘生态产业升级与政策落地的鲜活案例,用细腻笔触记录山林田野间的创新故事。同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图文、短视频等,让“四库”联动的绿色路径为更广阔天地的乡村发展提供借鉴,结出更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