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27日电 “野外水域深浅不一,由浅水区突然走到深水区时,水性不好的人通常会惊慌失措,且水层温差大,容易导致抽筋、呛水、休克,进而溺亡……”这是福建省森林消防总队南平支队福安大队在福安市潭头水库开展防溺水教育的一个场景。当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下河游泳及前往水库、河边游玩的人员增多,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意外事故。日前,该大队着眼阶段任务形势及暑假之际,在辖区开展防溺水救援演练、安全宣讲活动,全面加强夏季防溺水安全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增强突发安全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防管并重”切断隐患苗头
“每到下午四点至六点这个时间段,会有许多的群众带着孩子到此下河游泳嬉戏,在岸边石桌组织烧烤聚餐”。据长汀村的村民介绍,长汀村因为离市区较近,是很多市民的野泳、烧烤、钓鱼的“打卡地”。尽管岸边到处都有“严禁下水、严禁划船、严禁钓鱼、后果自负”等警示标志,仍阻挡不了市民前来游泳、游玩的脚步。因此,该大队在外开展水域救援训练时,以宣传教育为抓手,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主动联合福安市电视台、各乡镇以及利用循环广播视音频播放夏季防溺水安全警示教育内容,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撰写和制作夏季防溺水安全科普文章及相关视频,同时,在水库、河流显眼位置树立安全警示牌、悬挂安全标语条幅、发放宣传单,以“线上宣传+线下宣传”的模式,以人流量大的富春溪游泳聚集点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方式,扎实开展实地宣传。

“现在我所在的位置是福安市潭水库,在岸边看水位不是很深,当往前走两到三米的时候,水位已经淹过了我的肩膀。可想而知,当小孩在岸边游玩嬉戏时,一旦掉入其中,很容易发生溺亡事故”。该大队四中队班长吴夏辉是土生土长的潭头镇人,据他介绍,水库水位最深的地方达几十米,最浅的位置也超过了一米八,且淤泥、暗石较多,一旦在野泳过程中抽筋或失足掉入水中,很容易引发溺水事故。为此,该大队多次深入辖区大型水库及河流,实地了解水域、管理情况及周边环境,积极整合相关资料形成档案。
同时,在长汀村水域,该大队指战员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岸边有大树及石凳、石桌,俨然就是一处天然的休憩场所,每天下午都有家长带着孩子在此游玩,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失足落水,发生溺水事故。针对此情况,该大队联合当地红十字会现场开展防溺水安全宣讲和溺水自救互救演示,提醒在河边游玩的家长,一定要看管好小孩,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当发现有人溺水时,不要慌乱,应第一时间大声呼救,及时报警,并寻找救生圈、木板、泡沫板等物抛向落水者,让落水者攀扶,增加救援时间,切记不要贸然下水,不能手拉手救援,以免发生连环溺水的悲剧”。该大队二级消防士朱飞在进行溺水救援演示时说。
练精本领夯实救援能力
如何做好夏季防溺水安全工作,不仅要注重“防”,更要注重“救”。潭头水库和富春溪无疑是开展水域救援实战训练的绝佳地点,不仅能够提升指战员应急救援技术、协同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又能熟悉辖区陌生水域情况,为更好应对处置突发事故奠定实践基础。

“结合辖区现状和实际救援情况来看,最常用的还是驾驶冲锋舟解救和转移被困群众,因此,在开展训练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冲锋舟编队、水上救生员技能展示、翻舟自救、O型救援、人员落水施救及解救孤岛被困群众(活饵救援)等6个课目进行训练……”该大队教导员陈乘银在开展防溺水救援训练时强调。
“有一艘渔船在撤离过程中,由于速度过快,导致2名渔民被甩入海中,需要紧急救援……”,接到救援指令后,指挥员经现场分析研判,决定采取“O”型救援快速救援法实施救援。舟艇编队驾驶6艘冲锋舟不断变换队形,灵巧地避过水上障碍,平稳靠岸登陆,将被困群众顺利转移。这是该大队开展水域救援演练的必练科目。

目前,该大队立足当前防汛救灾形势,根据不同灾情特点,开展了城市内涝救援、孤岛救援、抛绳救人、救生浮标救人、救生板救人、水上机器人救援、无人机抛投救生、O型快速救援、翻舟自救及水下搜救作业等课目演练,并模拟设置海上船只人员撤离上岸、危险区域群众转移避险等灾情情景处置。
当前,气温逐渐上升,该大队积极做好夏季安全防溺水宣传工作,以开展防溺水救援演练、实地走访调查、防溺水安全宣传等活动为载体,抓好防溺水安全工作,确保辖区安全稳定。下一步,该支队将结合汛期任务特点,防、管、疏多措并举科学开展防溺水工作,并积极倡导建立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相关各方“多位一体”的溺水防范安全网络,实现防溺水工作的共建共治共享,抓好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巡查检查,共筑防范夏季防溺水的安全防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