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自1997年至今,您投资了许多项目,大部分都很成功,有的项目三年收益达三四十倍。您是如何跨界选择投资项目?
陈作涛:作为一名学管理专业出身的创业者,从逻辑上讲,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然的行业选择。因为管理是相通的,所以我选择投资项目都是踏准产业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节拍,基于对国家产业方向和产业政策方向的判断。

首先,我觉得顺势而为是关键,国家产业鼓励支持什么,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就朝着那个方向努力,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成功率也更高。
其次,拥有一支执行力强、专业素养高的团队是投资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因为我个人不懂技术,在技术层面存在绝对短板,但这一短板有时也会成为我的优势,即我不惧怕不同行业的跨界。不过我在选择合伙人以及合伙团队时,他们必须在细分赛道上非常优秀,甚至具有核心竞争力,否则我跨入新行业就如同无本之木,难以走远。
再次,要建立非常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及团队激励机制。跨界投资不能只画饼,还要有非常清晰的资本市场规划。建立一个非常好的激励机制给团队,让团队所有的职业经理人变成创业者,成为真正的合伙人,成为企业的主人。

我相信,选择一个顺势而为的产业,打造一支执行力强的团队,制定严谨合规的治理结构,再给团队有强大吸引力的激励政策,永不言弃,就一定能成功。
《闽商》:展望当下,可否分享下您看好的投资机遇,以及其中的逻辑?
陈作涛:当下,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才刚刚来临,在未来不短的时间内,将是民营企业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科技强国、科技兴国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和主旋律,国家从最高层到各省市都全面加大了对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资本市场也积极拥抱科技创新企业。“杭州六小龙”的崛起便是明证。
因此,民营企业家要关注国家重点支持产业的科技创新企业,这无疑是我们最大的投资逻辑和创业方向。
与此同时,涉及国家民生的方方面面也是投资的主线。老百姓每天都要消费的这些东西,虽然科技含量可能不高,但老百姓离不开,国家也离不开,这些也是我们创业和投资的良好方向。
展望未来,我看好的投资机遇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半导体和量子科技以及民生等领域。这些领域的投资机遇都源于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我相信这些领域的投资将带来可观的回报。
《闽商》:虽然当前社会各界推崇“耐心资本”,而天壕所从事的节能环保、新能源到半导体等面临着快速的技术迭代风险。作为投资者,您如何平衡专业与冒险?
陈作涛:确实,我们所在的行业技术更新非常快,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平衡专业与冒险,我认为首先要保持对行业的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性判断,时刻关注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就我自己而言,整个产业布局其实就两类,一类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一类是科技产业。这两类有不同特点,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相对资产偏重,科技产业投资项目相对资产偏轻,在整个集团投资布局过程中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经济发展有其正常的行业周期,面对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口,我们一直在轻重资产协同投资发展。如果全是重资产,负债率过高,周期一旦来临肯定过不去,过去很多民营企业就是因为高负债出现问题。在投资建设神安线天然气管道项目的那几年,我们重资产一个也不敢投,而是坚定要把神安线投好;通气之后,赶上了当时天然气供应紧张的时机,整个天壕集团体系全面降低负债。因此,自神安线2022年开通后,我们新能源的新一轮投资便重新启动。

今年,天壕的投资项目将更加聚焦,要做好所有控股性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加快企业业务发展和资本化进程。
《闽商》:你如何看待新时代的闽商精神?
陈作涛:闽商精神是一种集吃苦、冒险、拼搏、敏锐洞察和回馈社会于一体的综合品质。这些精神特质在闽商的创业历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闽商在商业领域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吃苦精神是闽商能够成功的基础,闽商能够扎根于市场的最底层,通过基层的摸爬滚打,培养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度。在确定目标后,闽商能够坚定、坚持、坚韧不拔地拼搏到底,展现出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相对于“爱拼会赢”,“爱拼要赢”更能体现闽商的精神内核。这不仅是对成功的渴望,更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精神和决心。
闽商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也注重回馈社会和承担社会责任。他通过支持教育、科研和公益事业,展现了闽商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希望年轻一代的闽商能够继承和发扬闽商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闽商》:3月1日,“投资福建”招商恳谈会暨首批省招商顾问聘任仪式在福州举行,您被聘为福建省招商顾问。您如何看待福建当下的发展机遇?作为福建省招商顾问,您将从哪方面发力?
陈作涛:招商顾问的首要任务是率先投资,为家乡的产业发展注入活力。福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将为民营企业在福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早在2017年,天壕集团在漳州东山岛率先布局,建设了漳州市第一条天然气长输管道,为东山岛的天然气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去年12月,这一项目正式投产。
在受聘前,我再度回到南平邵武,与当地政府签署投资协议,计划在清洁能源领域发力,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天壕集团还控股一家总部位于河南的天壕新能源公司,他们长期致力于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将在邵武市金塘工业园区投资应用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为园区提供清洁、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天壕集团还将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和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助力福建打造科技产业新高地。如天壕集团投资的光量子雷达技术,可以应用于环保领域,帮助精准监测和治理环境污染,将为福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闽商》:您支持《诗刊》在家乡邵武举办邵武是个好地方严羽诗歌会活动,在武汉大学设立了目前国内奖金最高的诗歌奖“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大赛”。为何如此钟情诗歌?诗歌与投资有关么?
陈作涛:诗歌是我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爱好和寄托。它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的青春记忆都与诗歌与诗意相伴,无论是邵武岁月还是武大求学路,从闽北的灵动小县城,到诗情画意的珞珈山。邵武是南宋著名诗论家、诗人严羽的故乡,他所著的《沧浪诗话》是古典文学批评的名著,对明清乃至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武汉大学是一个质朴又浪漫的学校,有珞珈山,有樱花,更有诗。
至于诗歌与投资,逻辑上没有直接的联系。产业投资更需要专业的能力,对产业方向的判断,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对团队的选择和管理,对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建设。
但或许,也有着微妙的关联。诗歌能够培养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这让我在投资时能够更加注重项目的文化内涵和长远价值。同时,诗歌也能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一种乐观和豁达的心态,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完)(作者 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