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万变的21世纪,冯巍仿佛让时间在他的油画布上静止,二十多年来,他游走自然山川,园林、巷弄与院落之间,心无旁骛地描绘着塔、巷、桥等镌刻着中国文化烙印。他的创作平和纯粹、不趋时流,通过无数次对那些司空见惯的景物的重复描绘,从具象的形态中超脱,将其升华为精神层面的深邃表达。这种重复,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是对文化根源的追寻与礼敬,2015年,“精神的还乡”冯巍油画作品展在台湾艺术大学举办,10年时光流转,他骨子里流淌着的东方精神的血液依旧涌动不息。

记录历史,成为历史
在冯巍的艺术创作版图中,坊巷系列作品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些纵横交错的坊巷、古朴沧桑的古厝民居,不仅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童年记忆,更成为他踏入福州三坊七巷写生创作的最初灵感源泉。自2005年起,他以画笔记录着福州三坊七巷从古朴陈旧到重焕新生的历史蜕变。透过古老的拱门,马鞍墙的翘角轻盈地倚靠在洁白的墙壁上,炽热的日光与初夏灵动的卷云在其间肆意流动,共同勾勒出坊巷最具烟火气的日常光影。这些画作,恰似莫奈笔下的《鲁昂大教堂》,精准地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时所呈现出的永恒美。

冯巍的坊巷系列,无疑是对这座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的建筑群最真实的历史注脚。每一幅画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犹如点点繁星,终将融入历史的浩瀚星河之中,成为时代的珍贵记忆。在一个寻常的夜晚,冯巍不经意间抬头,眼前的南后街咖啡馆竟与梵高的《夜间的咖啡座》奇妙重合。那一刻似乎跨越时空与他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神思交汇。受此奇妙灵感的触动,冯巍以鲜明浓烈的蓝黄色调及夜晚的星空,大胆地重塑黑夜,创作出《南后街的夜晚》。画中,古老建筑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历史,江南景致独有的静谧典雅,二者相互交织,碰撞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油画的形式与表达
东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探索
在绘画艺术的长河中,油彩作为源自西方的独特绘画媒介,当这一媒介跨越文化的藩篱,被置于西方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上时,其表现形态与内涵也随之发生了耐人寻味的演变。
在欧洲游学期间,艺术家冯巍全身心地沉浸于西方艺术的殿堂。他穿梭于众多博物馆与古老建筑之间,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画作,到巴洛克风格的华丽建筑,再到现代艺术的先锋探索,冯巍深入探究西方艺术的创作理念与历史发展脉络。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领悟到,油彩本身不过是一种沉默的物质载体,真正赋予它独特价值与灵魂的,是画面所承载的内容。无论是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还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洞察,或是对自然万物的细腻感知,都能通过油彩转化为视觉艺术的语言,传达给观者。

这一领悟成为冯巍对艺术表达方式与文化符号的重新诠释与构建。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冯巍归国后将目光聚焦于东方题材,“塔”系列作品应运而生。
他笔下的六胜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标志,承载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繁荣记忆;泉州的东西塔,是城市历史记忆的守护者,每一笔触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福州的罗星塔,作为闽江门户的“中国塔”,象征着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姿态。在冯巍的艺术世界里,这些塔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建筑实体,它们是文化的鲜活象征,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在创作“塔”系列作品时,冯巍巧妙地运用油彩的特性,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层次,营造出画布上氤氲的艺术气息。这种气息不仅模糊了时间的界限,让观者在画面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沉淀,又能引发对未来的前瞻思考;同时,它也模糊了具象与精神的视觉世界,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塔的外形描绘,而是能够深入到作品的精神内核,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情感。
精神的还乡与文化的归属
冯巍运用薄油彩画法,赋予画面如传统水墨画般的透明质感与悠远意境,每一笔都饱含深情厚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人文建筑独有的韵味与美感。他以细腻笔触回溯本土文化根源,勾勒出超脱现实、直抵心灵的纯净精神追求,营造出流动而朦胧的氛围感,引导观众深入思索,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欣赏。


长久以来,冯巍始终以独特视角感知世界,将塔、湖、桥、巷等元素进行意象化、符号化处理,穿透物质表象,探索并呈现出一个更真实且充满精神寓意的视觉世界。在持续的写生实践与创作探索中,他凝练出一系列有关塔、巷、桥的文化符号,成为东方精神在艺术领域的独特见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