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4月22日电 (郭舒珊)面对城市更新中的“老大难”问题,泉州市鲤城区以红梅新村为试点,探索出“政府主导、群众出资、以旧换新、就地安置”的危旧房改造新模式。这个建于1978年的老小区仅用10天实现100%签约,800余户居民即将迎来“旧居焕新颜”的美好生活。让我们走进这个城市更新典范项目,解码其背后的创新密码。
破题:精准施策创新机制
作为泉州中心城区现存最集中的老式预制板房小区,红梅新村历经45年风雨,房屋结构老化、配套设施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征收模式在此遭遇瓶颈。
“每栋楼的情况不同,老年人口基数大,简单的征收补偿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红梅社区党委书记俞万锦道出症结所在。
鲤城区创新推出“征收+改造”组合方案:政府统筹规划周边地块,居民按建筑面积承担部分改造成本,政府给予专项补助。通过定向定价商品房机制,以“等面积置换”替代传统“等价值置换”,既破解居民出资难题,又实现原址升级。项目还建立“三色档案”分类保障体系,为独居老人、困难家庭量身定制租金补贴、养老对接等个性化解决方案。
攻坚:党建引领凝聚民心
“改造方案必须立在民心上。通过深入了解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需求,激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制定出让群众满意的方案。”俞万锦带领团队完成800余户“户清楼清”的建档工作,他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户居民的诉求。项目启动前,社区开展了大大小小政策宣讲会82场、设立“书记政策咨询室”接待群众300余人次,将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核心问题逐一讲解清楚。党员先锋作用成为推进工作的关键。
在社区党委的号召下,65岁的党员老张不仅率先签约腾房,还现身说法,“早签约不仅能优先选房,政府还提供搬迁奖励。”在他的带动下,首批签约率三天突破60%。
针对35户“故土难离”的高龄居民,工作专班创新“亲情工作法”,协调子女协助、提供过渡安置方案,最终实现全部签约。
增效:立体矩阵提速进程
项目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络: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居民群发布政策解读等信息128条;线下利用楼栋公告栏、居民代表座谈会等形式答疑解惑。成立由社区网格员、楼栋长组成的8个专项工作小组,每日收集居民意见并推动方案动态优化23处,专项攻坚产权纠纷等难题。指挥部同步建立“问题销号清单”,对产权纠纷、过渡安置等难点问题专项攻坚,确保诉求件件有回应。
审批服务改革成效显著。简化征收协议证明材料审核流程,建立“一站式”审批服务机制,实现项目手续办理提速增效;设立楼栋专职联络员,协调解决水电过户、证明开具等民生问题500余件。目前项目已进入全面拆除阶段,预计2027年建成包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等配套的新型宜居社区。
站在拆除过半的工地上,俞万锦感慨,“红梅新村的蝶变,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基层治理创新的有效实践。”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模式,既保留了街巷里的城市记忆,又注入了现代社区的活力。
红梅新村的实践证明,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与“建”,而是政府、居民、社会力量共同缔造的过程。当机制创新遇见治理温度,当政策刚性融合人文关怀,“改不动”的老大难终将化作“改得好”的新典范。这种可复制、可持续的更新模式,正在为更多城市提供破局之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