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南平精准选才育才 让“新质”青年扎根基层破土而发

  中新网福建新闻3月14日电 从村志了解村情,在走访中熟悉民众,日前,南平市选拔的第三批基层党群工作者经过岗前培训后,已分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热情与憧憬,迅速适应并投入工作。

  说起基层党群工作者,大家并不陌生。近年来,在落实省市委“三争”行动部署、乡村振兴、防汛抗旱、基层治理等工作中,都能见到基层党群工作者们年轻而活跃的身影。他们不仅是政策的宣传者,更是群众的服务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内涵。

  选拔基层党群工作者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这是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帮助总结提升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南平机制”,探索选调生制度本土化的创新性实践。2018年以来已选拔2400余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村、社区和重点非公企业工作,为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抱负的优秀基层干部队伍。

  “精准”破题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近年来,农村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在2018年南平市开展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党建体检”中发现,乡村存在人才匮乏、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大量外流等现象,部分村干部队伍年龄普遍偏大、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

  如何从制度机制上破解这些问题?对此,南平市委组织部结合农村实际,精准破题,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在全省率先提出基层党群工作者制度,主要从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已在南平基层工作服务的大学生中选拔,开辟出一条为乡村输送人才的“绿色通道”。2018年3月,南平市组织了首批基层党群工作者选拔考试。此次考试聚焦南平市村、社区和重点非公企业实际需求,拓宽选拔视野,注重选拔具有农业经济管理、土建、水利等农村基层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消息一出,短短一个月内,有6000多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近496人,返乡大学毕业生537人,在外务工大学毕业生5039多人,最终5551人参加选拔考试。报名者中南平籍生源占88%,形成本土人才回归“井喷效应”。

  针对这一制度,南平市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保障政策,如基层党群工作者在前2年聘用期间,生活补贴标准按所在县(市、区)新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补贴收入水平执行;同时比照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并发放一次性到岗安置费3000元;明确基层党群工作者2年聘用期满考核合格的,安排到县乡(街道)事业单位(不含参公事业单位),仍需继续在村(社区、重点非公企业)岗位工作3年。表现优秀的,可按规定择优提名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或调任县(市、区)直机关单位领导班子任职。

  南平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该项制度的实施,并在历年工作实践中不断优化与完善。为提升基层党群工作者的质量,南平市相应地在选拔时间与选拔条件上做适当调整,以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据悉,2024年在进行第三批基层党群工作者选拔工作中,聚焦市委中心工作和“三争”行动部署要求,重点安排到在探源村、老区基点村、文化底蕴村、“一带三沿”村、林改示范乡镇所在村等工作任务较重的村占82.6%。根据当前乡村振兴紧缺急需专业需求情况,重点选拔具有土建、水利、环境生态、动植物生产类等专业人才202人,占选拔总人数的57.5%,其中具有大学学历占81.7%。这批基层党群工作者制度不仅为乡村输送了新鲜血液,更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该创新举措进一步丰富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方式,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巧搭平台创设多元成长空间激发活力

  选出“好苗子”还需历练“好场子”。年轻干部是基层干部队伍中的新鲜“血液”,给基层干部队伍带来了希望、添加了色彩,注入了活力、激发了动能。为充分发挥这些年轻干部的作用,南平市给每位基层党群工作者选派了思想好、作风正、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作为培养联系人,帮助基层党群工作者熟悉情况、增强本领。同时,各级党组织也积极搭建平台,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

  武夷山市除了指定工作经验丰富的党政班子成员作为“导师”,一对一结对帮带外,还安排1至2名站所长或挂村工作队队长作为“助教”,定期组织基层党群工作者“走出去”,到全省基层党建现场会观摩点观摩学习,为基层党群工作者“墩苗壮骨”“搭台架梯”。浦城县将基层党群工作者按年龄层次、专业特长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起基层党群工作信息库,针对不同类型党群工作者开设不同的培训班次,进行多元化的培养。政和县按“邻近原则”,将相邻村的党群工作者组建成工作小组,“抱团”到各村开展工作,组员间专业、经验形成互补,有助于重难点工作集体攻坚,促进成功经验的“加速”复制。邵武市通过搭建“活力好青年·夜话经济”交流座谈会,引导基层党群工作者利用夜间时间充电蓄能,让大家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工作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越是好苗子,越要让他们多‘墩墩苗’,防止拔苗助长。”南平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年轻干部要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多一些“墩苗”历练。实践证明,基层是一块“良田”,通过选拔年轻干部到艰苦边远地区锻炼,既有效保证了地方的工作需要,又锻造了干部的心性和能力,为当地培养出了一批能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干部。

  通过平台的搭建和“历练场子”的打造,基层党群工作者经过在农村的“摸爬滚打”,前两批基层党群工作者最终有1452人经考核合格入编事业单位并继续留在村里工作,174人参选担任村(社区)“两委”成员,其中22人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进一步优化了村(社区)干部队伍结构。12名实绩突出的基层党群工作者被提拔到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副科级领导岗位上。2024年南平市新一轮选派党员干部驻村工作中,114名基层党群工作者踊跃报名并选派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同时,他们主动参与村级组织建设,有效推动党内基本制度落实,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逐梦振兴在“双向奔赴”中实现价值

  把莲农种植的莲子制成冰棒,借用旅游旺季,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五夫莲子冰棒”就卖出2.7万元的销售额。随后,莲子冰棒又催生出了白莲酥饼等产品的诞生……2020年,针对村民反映的白莲滞销问题,“95后”青年刘叶峰和杨林川开动脑筋,自掏腰包购置设备,经一番“折腾”,武夷山五夫镇的白莲几度刷新大众视野。

  刘叶峰和杨林川是五夫镇的第一批基层党群工作者,近年来,在他们的带动下,五夫镇的乡野上“孵化”出多支青创团队。他们有人在稻田上建设“稻香世界”,有人打造文化IP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等。在刘叶锋看来,他热爱农村,而基层党群工作者给了他广阔的舞台,“乡村需要我们,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奋斗的热土”。

  这是一场现实与梦想的“双向奔赴”,基层党群工作者们在助力乡村振兴中不断实现个人价值,乡村也因为这些青年干部的加入,变得更加生机勃勃。顺昌县建西镇慈太村的基层党群工作者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带动下,立足“青山记忆·年代建西”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建西镇森林小火车建设项目、路兹村“建西之友”餐厅及联络处等一系列项目建设,这些项目不仅延续了建西林业文化历史文脉,更是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截至当前,累计接待游客约8.1万人次,实现财政增收35余万元。光泽县寨里镇山坊村基层党群工作者元喆翰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创作拍摄的“寨相遇”“吴先喜生前故事”“秋语之亭”“雪映霞阳”“玲珑春溪”等作品,有效提升寨里镇文旅知名度。

  这些基层党群工作者们现在已经成为扎根基层的“多面手”,他们思维开阔、适应力强,面对发展的种种难题,总能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如,在松溪县就有45名基层党群工作者化身成为基层“讲习员”,组建“水美河东”讲习班、“剑山茶乡”讲习队、“蔗姑娘”讲习队、“田园”讲习队等宣讲队伍,把集中宣讲与实地教学相结合,深入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开展讲习,实现群众学习、生产两不误,有效解决群众“水稻育种”“制茶技术”等需求。同时,还把党的好政策及时通过讲习的方式宣传开来,帮助群众及时申报项目96个,让好政策更好地惠民生。

  尤值一提的是,在去年“6.9”极端暴雨洪涝灾害面前,基层党群工作者更是在风雨逆行中践初心。当险情出现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一一排除;为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们的奋不顾身令人动容。他们用青春的热血与担当,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堤坝。建阳区小湖镇下墘村党群工作者严强辉是其中一员,他闻“汛”而动,穿梭在村庄的每个角落,劝说并帮助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撤离到安全地带。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基层党群工作者,能够第一时间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是他最大的荣幸和责任。他将利用好这个“零距离”的优势,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