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2月25日电 24日,福建省地质工作会议在福州举行。会议总结2024年全省地质工作成效,明确2025年以“建设全国一流省级地质队伍”为目标,聚焦战略性矿产勘查、海洋地质开发、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推动地质工作现代化转型,为福建省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与技术支撑。福建省地矿局党组书记、局长倪超出席会议并讲话,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委员、局长伍青云主持。福建省地矿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福龙出席会议。
会议部署了福建省地质系统2025年十个方面地质工作重点任务。
一要推动战略性矿产取得更大突破,完成铍矿、锂铌钽多金属矿、金矿详查和萤石矿勘探等重点项目,提交一批矿产地和资源量,促进实现福建省“十四五”找矿目标任务。
二要推动基础地质工作程度继续提升,继续推进基础地质调查,实现全省陆域1:5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实施好1:5万矿产地质调查项目新开和完成相关项目,发现一批找矿线索、圈定一批找矿靶区。谋划开展专题性基础地质研究和成果集成。
三要推动地质找矿空间继续拓展,组织开展找矿突破“再学习、再研究、再挖掘”,着力提升立项质量和找矿成功率。推动与重点市县、重点矿山对接合作,服务闽西、闽中地区大型资源基地建设。加强对具有找矿潜力的自有探矿权的综合勘查等。
四要筑牢地质环境安全屏障,进一步增强地灾防治技术能力,发挥好地灾防治重点实验室技术引领作用。积极参与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提供汛期地灾应急技术服务,做好预警点监测预警和运行维护,完成增发国债地灾综合治理工程。积极开展地下水环境、矿山开采、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等地质环境安全专项服务,实施好相关重点项目。
五要提升生态地质服务能力,在巩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传统技术优势基础上,拓展丰富生态地质工作内涵,培育提升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专业服务能力,深化生态地质成果应用。
六要壮大海洋地质技术实力,加强海洋(海岛)地质调查专业队伍建设,做好人才、资金和装备保障,完成相关海岛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推进相关海域铪锆石矿勘查,科学谋划“十五五”全省海洋地质工作,强化海洋强省战略地质支撑。
七要重点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聚焦“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部署,针对性开展产业发展所需矿产资源、中高温地热、优质矿泉水、富硒富锌土地、地质遗迹等综合调查评价,推动地质成果与产业发展融合。扎实做好帮扶长汀地质工作,探索地质工作服务县域发展新路。
八要全面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加强导向矿种靶区优选,支撑“省专项”项目库建设,支撑全省统一的矿业权出让区块备选库建设。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提供技术服务,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管理技术支撑全覆盖。
九要持续向多行业延伸服务,推动“土壤三普”项目收官工作,完成省级信息化工作平台和省市县数据库建设,做好成果评价报告编制和专题图件制作。加强与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部门的对接联系,打造地质工作支撑服务行政管理的典型应用场景。
十要着力提升地质工作现代化能级,加强地质科技全链条管理,着力提升地质工作科技含量和研究水平。加强关键地质问题研究,提升关键地质问题和应用技术研究水平。加强地质工作数智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谋划地质大数据建设,探索地质大模型AI应用等。
据悉,2024年,福建省地矿局和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开展的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能力持续提升、领域持续拓展、态势持续向好。
一是战略性矿产勘查实现重要突破,新发现20处矿产地,其中超大型1处、大型4处、中型14处,新增锂、铍、铷、萤石、水泥用灰岩、高岭土以及海砂等一批资源量。
二是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丰硕成果,攻克钴土矿中钴、钪、稀土综合评价技术难题,与相关单位合作完成沿海固碳玄武岩资源调查和固碳技术研究、完成全球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化石重大发现科研成果。
三是基础地质调查继续走在前列,实施31个图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屏南县幅等11个图幅。实施20个图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完成大历口幅等4个图幅。累计发现矿(化)点81处,圈定找矿靶区19个,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提供一批重要找矿线索。
四是海洋地质工作积极向前推进,完成闽江口海域等海砂资源勘查,在诏安湾口、东山澳角附近海域,圈定潜力较大的铪锆矿体层位。
五是地灾防治技术支撑展现新作为。完成全省83个县(市、区)1:1万地灾风险调查评价,开展群发性和小流域地灾隐患调查,首次编制全省地灾风险评估区划系列图件。进行地灾“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研究,开展增发国债地灾勘查设计、施工和监测。服务汛期防灾减灾,全年共派出3753人次,核查地灾点8448处,处置1042处,“高速公路边坡监测预警技术方案”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监测预警应用示范案例。
六是生态保护地质服务迈出新步伐,完成福建省海洋生态问题评估及生态修复研究,首次查明全省海岸线和有居民海岛生态系统现状并提出保护修复建议。开展厦门等地84个地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参与平和花山溪流域重点区域污染防控与综合施策修复工程,支撑全省地下水环境监管与监测平台(一期)建设,建成23个地下水环境自动监测站。
七是绿色地质资源勘查取得新成果,完成全省天然富硒土地划定研究,圈定具有潜力地块,建立天然富硒土地质量档案和数据库。实施地热、矿泉水等清洁资源调查,在南平查找优质水资源,已提供27处地表水水源地和13处矿泉水远景区,在屏南等地发现一批矿泉水水源地,在漳浦沿海缺水乡镇等地建设一批地下水井,在漳州芗城取得地热勘查良好成果。服务上杭等地调查地质遗迹资源,技术支持地质文化村(镇)申报建设。
八是支撑自然资源管理认真到位。承担全省矿产资源日常监管事务性工作,常态化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打非治违、“三合一”方案监管、国土变更调查、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和全省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督导。正式上线“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平台”,持续完善“福建省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完成全省53个图幅1:5万水工环地质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
九是支撑专项工作专业可靠,完成“土壤三普”调查采样和样品分析测试,开展数据库和数字平台建设。持续深化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低效用地调查、农村地籍与房屋调查等业务。开展全省水资源调查评价,完成《福建省水资源基础调查总体设计》和厦门筼筜湖湖泊首件水下测量产品,推进5个试点县水域空间调查。
十是支撑拓展领域提质扩面,推进厦门地质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二期),对地质数据资产化管理进行了探索。继续推广“EPC+综合服务”模式,支撑龙海等地落实耕地“大占补”与保护利用。研发长汀县矿山三维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厦门市不动产登记“图数一体化查询”平台、平潭综合实验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一张图应用平台。三明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项目获省级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多个单位参与矿山安监部门组织的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
十一是地质科技工作稳健发展,获批各类科技项目10个,荣获各类科技奖1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取得发明专利9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1项。《福建省群发性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获全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一等奖,1:5万古田县幅、将乐幅地质图分获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地质调查优秀图幅,“中国发现新的鸟翼类恐龙和侏罗纪陆相动物群”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