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行走的思政课:追溯中华文脉 探寻“你未必知道的福建味道”

  中新网福建新闻2月6日电(陈梓楠 李红梅 陈锦峰 雷雨婷)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铭‘纪’于心,福韵传承”实践队前往安溪县湖头镇开展主题为“探寻湖头古韵,品味非遗遗珍”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回响中的湖头小吃 品味节令之韵

  湖头小吃是闽南地方美食竹林里翠碧的一节,摇曳着闽南百姓勤劳与创意的本色,流溢着团圆和谐、祈福纳祥的田园诗话。在明清时期,湖头作为闽南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其小吃文化也随之繁荣。春季的米粿,源于古代农耕文明的庆祝,象征着丰收与希望;夏日的石花膏,则是古代人们利用自然食材解暑的智慧结晶;秋风起时,芋包的香气,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物资匮乏却充满温情的年代;冬日里的姜母鸭,则是古代人们对抗严寒、祈求健康的一种方式。

  图为湖头小吃芋包、咸笋包展品。
图为湖头小吃芋包、咸笋包展品。

  实践队走入湖头立泉斋食品厂,与食品厂负责人展开座谈交流,深入了解湖头小吃文化的发展现状;并对湖头米粉非遗制作技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线下采访与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湖头米粉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现状等,利用专业所学知识开展联学共学活动,与负责人就湖头米粉的口味创新、储存方式升级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设想。实践队员们还为湖头小吃制作了相关的宣传手册、包装设计、短视频等,让湖头非遗民俗文化绽放新魅力。实践队还走进湖头镇山都村,亲身体验制作并品尝了湖头炸鸡卷、湖头米粿、湖头米粉等特色小吃,每一口都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每一味都是对福建味道的深刻诠释。

  图为实践队在湖头立泉斋食品厂进行调研。
图为实践队在湖头立泉斋食品厂进行调研。

  非遗工艺背后的历史故事 感悟闽人智慧

  除了美食,湖头镇的非遗工艺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实践队在湖头镇山都村研学基地深入探访了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剪纸艺术以及竹编技艺等非遗工艺。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源于宋代,历经数百年传承,安溪铁观音以其独特的韵味,成为了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每一道制茶工序,都蕴含着对茶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对古代茶农智慧与汗水的致敬。剪纸艺术,起源于汉代,历经唐宋明清各代的演变,发扬至今,成为湖头当地人民表达美好愿望与祈福的重要方式。竹编技艺,则是古代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每一件竹编作品,都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的智慧。

  图为实践队在湖头镇山都村合影。
图为实践队在湖头镇山都村合影。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非遗民俗文化的探寻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实践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与深入学习,在古老的历史与现代的生活在味蕾与心灵上产生了共鸣,不仅品味到了“你未必知道的福建味道”,更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了“闽人智慧”的博大精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