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活水润知” 武夷山法院为特色产业知产纠纷“解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莹 通讯员 彭琳

  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人民法院立足闽北特色产业和地域特点,创立“活水润知”审判品牌,借鉴朱子“源头活水”治学思想,将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司法理念融入知产审判,全力守护知产沃土。据了解,知识产权审判庭建立以来,武夷山法院审结涉知产案件814件,调撤率75.4%。

  茶产业、竹产业、建盏文化产业是南平特色产业,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针对纠纷高发的涉茶领域,武夷山法院借助行业协会、商会等引导企业自行和解、调解,提炼以“听、静、公、情、理”为内涵的“朱子调解法”,借助示范案例释法说理,诉前调解案件100余件。通过案件审判、法治宣传等方式,该院妥善审理涉武夷岩茶、建盏、竹筷侵害商标权、著作权纠纷50余件,助力推动“三茶”统筹发展、扩大闽北建盏产业的影响力和构建完备的现代竹产业体系。

  武夷山法院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通过快慢分道、专案专审、借智借力,提高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质效。对于著作权、商标权批量维权案件,实行类型化审理、要素式审判,规整两类四项要素式裁判文书模板,庭后快速出具文书,审理周期同比缩短10天。

  为加强互联网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破解“取证难、成本高、周期长”的卡脖子难题,武夷山法院灵活运用线上保全、电子送达、远程审理等,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系列案件多、维权成本高的问题,通过现代技术手段降低诉讼成本。

  武夷山法院坚持“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处理原则,推动“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驻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同保护中心”,制定《关于建立武夷山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同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发布“保护茶产业知识产权倡议书”,在茶产业重镇设立“三茶法治驿站”,为200余名企业代表解答法律问题。

  此外,针对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行政机关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武夷山法院还举办知产专题讲座5场,及时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发送司法建议2份,对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等方面进行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