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14日电 1月14日,福建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继续在福州举行。福建省政协常委、民建福建省委会常委、福州大学总支主委邱挺在此间表示,如何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实现同频共振、融合共生、互利共赢,成为高校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课题。
邱挺指出,校地合作在促进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目前福建省不少高校与地方政府签署了市校合作协议,但多以项目制为主推进重点领域合作,存在顶层设计有待完善、资源整合力不强、整体黏合性不够、系统思维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高等问题,校地合作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校地融合发展是一篇多维度、全领域的大文章,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共同进行整体长远的合作规划。”邱挺强调,要通过政策引导、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路径,把高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学科优势与地方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相结合,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育、产业创新等方面双向赋能,推动校地融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为加快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邱挺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完善和深化校地合作引才育才机制。发挥人才驿站作用,通过提供优厚待遇吸引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留住人才。同时,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协同培养人才,共同打造产学双主体、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尝试构建校地协同视域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校地共同商讨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相关的管理办法、执行标准、制度保障、经费支持、队伍建设等各类细则。
其次,全盘性统筹优化学科建设。立足地方所需、产业所急,紧密对接我省成熟产业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学科建设,建立对接产业链的学科图谱。优化布局建设学科和设置专业,支持高校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应用学科专业、“四新”领域交叉融合专业、前沿新兴专业、急需紧缺专业,逐步淘汰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率低的学科专业。研究探索“学科+产业”的学科建设模式,以服务我省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为目标,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为纽带,探索学科专业超前适配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实现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契合。
再者,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抓住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试点机遇,积极参与创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政府加强主导和组织,聚焦地方重点产业集群,促进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创新平台的建设。搭建“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高校科研成果库、人才资源库、地方产业项目库和政策信息库等多元资源并对信息进行深度解析匹配,将适配的科研成果精准推送至相关企业,打破信息壁垒。同时,建强专业技术转移队伍,引入科技金融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形成“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高合作效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