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31日电 (郑雅允)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东部的云洋村,面线产业红红火火。2021年,“同安传统面线制作技艺”入选同安区第二批区级非遗项目,备受外界关注。
而其申请非遗背后的故事,如何充满困难坎坷,却鲜为人知。
同安区第二批民俗文化人才、土生土长的云洋人杨志刚,热衷同安文化的推广,关注同安文史的探索,既是云洋村手工面线前从业者,也是云洋面线申遗推动者。

自小结缘:
“你看我手臂这么粗,都是小时候和面和出来的”
在云洋村,面线生产多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且常见为夫妻搭档协作。随着时代发展,云洋手工面线经历公私合营的变革,由村集体与从业者共同出资组建泉源面厂。在手制、机制、熟面三个班组中,杨志刚的叔公就在手制组。
杨志刚回忆说,自五、六岁起,他便跟着叔公学做面线,“你看我手臂这么粗,都是小时候和面和的。”一双肌肉分明的手臂,便是过去纯手工制作面线最好的证明。
观天制面:
“看天、看月、看星、看风”
对天气预判的精准度极大影响着面线的制作。“看天、看月、看星、看风”,这是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本地俚语。尽管气象信息有限,但老师傅们依然凭着长期观察的经验,拥有一套自己的“智慧”。
杨志刚说:“比如说现在刮的是东北风,这代表明天的天气会比较干燥,盐水就要少一点,因为风多的话就比较容易干掉,人工的速度要跟上面粉发酵的速度。”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面团发酵速度快,人力跟不上,师傅们就要通过加大盐水量来放缓发酵速度。“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夏天的面线吃起来好像更咸一点的原因。”
念头初生:
“我们云洋面线应该进入标准化的程序”
产销不愁,就可以满足于当下了吗?在杨志刚看来,答案当然不是。根据可追溯的记载,云洋面线自清道光年间以来,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可谓工艺底蕴深厚。然而这么多年来,经过各家小作坊生产,口感、品质参差不齐,这让杨志刚萌生了一个念头。“申请非遗,把云洋手工面线的制作工序标准化,那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让面线品质趋于稳定的。”
艰辛磕绊:
“反正现在产销不愁,申请了非遗又不能多钱”
想要为云洋面线申遗,追溯历史记载成了一大难题。随着族谱的缺失、记忆的模糊,杨志刚只好通过祖墓墓碑上的文字信息、走访老人等方式,一点一点收集素材。
由于申遗需以村集体的名义,除了找寻、收集相关历史记载以外,杨志刚还需要为每一道工序拍照说明,取得各家面线制作加工厂的一致。
杨志刚回忆起当时的小坎坷说,“像一些人家就不理解,反正现在产销不愁,还做这些干什么;有的还泼冷水,说申请了非遗又不能多钱,又不能卖更高的价钱。”
守得云开:
“他们说,你怎么现在才来,还好现在还能申报”
在经过一段时间大量走访、搜集材料后,杨志刚来到文化馆,当工作人员知悉其来意后,惊喜非常,“你怎么现在才来?!这么好的东西没人去弄,太可惜了,还好现在可以申报。”短短一句话,瞬间扫去前期搜集工作的疲惫与困苦,让杨志刚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再望未来:
“接下来,我要为云洋面线申请国家地标产品”
回顾一路来云洋面线的变革、发展、起落,杨志刚说,他最大的感受是“欣喜”,“接下来我的愿景是,为云洋面线申请国家地理标志,打造属于云洋的拳头产品!”
如今,云洋手工面线正从传统的家庭作坊模式逐步向规模化与品牌化转型迈进;“云洋手工面线”也被区域公共品牌“同民安”纳入麾下,由“同民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同安“一村一品”,打开销售渠道,共同推动云洋面线产业的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