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19日电(叶艺琳 王凡)“今年3月,我们工作室参与举办首届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职工技能竞赛并获得优秀组织奖;10月,工作室又承办了全国农业(水产)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福建省选拔赛暨第三届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林楠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头人林楠介绍道。
林楠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指导下,依托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其探索的“训”“帮”“带”队伍建设经验,树立了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标杆,是近年来福建省基层水技推广人员培训工作取得创新性成效的一个缩影。
自2022年以来,福建省结合基层水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分层、分类培训机制,开创性地在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开展异地培训,通过为期一周理论学习和现场观摩“2+3”的培训模式,吸收借鉴各省渔业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等有效工作措施和宝贵工作经验,为福建省和其他省份水技系统干部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加强联络、共促发展。
作为全国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技推广体系人员承担着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民科学素质普及等重要职能,是推广科学技术、促进渔业发展、帮助渔民致富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因此,为了更好地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切实提升全省水技推广队伍业务素质,福建省举办了“全省水技推广体系新入职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帮助新入职人员围绕主责主业,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成为“懂渔业、爱渔村、爱渔民”的新型水技推广工作者。
此外,福建高度重视水技干部的现场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提升,将水技课堂搬到田间塘头,把渔业技术送到群众手中。近几年,福建在全省不同地区结合当地优势品种和养殖模式开办水产塘边课堂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养殖、育苗、加工、病害防控等一、二、三产渔业全产业链,有效帮助基层水技干部破解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难题,切实提升渔民生产经营和实践能力。
福建还将根据新形势下国家农业发展方向和最新要求,准确把握培训方向,定期摸排了解基层水技体系干部的培训需求,针对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让水技推广人员按需求与岗位发展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上,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培训内容的比例,纳入更多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养殖品种的参观点位,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的培训内容。培训师资上,建立全省专业培训师资人才库,分品种、分模式的网罗全省师资力量,不局限于高校、科研院所,将外省行业专家、品种带头人、知名养殖企业家都扩增入库。培训方式上,加强授课老师、组织机构和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采取互动研讨、专题讨论、随堂测验等方式,提高培训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加强培训后续跟踪,对培训的后续情况做好记录,分析总结经验,增强培训效果。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建立考评制度,强化培训和考核的有机结合,通过将基层水技人员培训完成情况分为线上与线下考评、平时与年度考评、全面检查与随机抽样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考评力度,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培训工作形成长效影响。各基层水技推广部门也将培训考核结果纳入年度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的指标之一,从而提高水技人员参与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上下联动,进一步完善福建省水技队伍人员考评机制,提高培训质量。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事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福建省作为渔业大省,将继续聚焦水技人员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不断完善福建省基层水技人员培训内容机制,培育一批“一懂两爱”的基层水技推广队伍,架起政府和养殖从业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将渔业科技转化为经济活力,不断书写科技赋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转型升级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