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海峡姐妹】薪火相传,菌草女儿让“中国草”造福世界

  “你看,这片已经自然修复了,我们就停止收割,做自然沙障。”

  黄河宁夏段,林冬梅正奋战在“绿洲一号”黄河菌草生态屏障建设的现场。看到“治沙先锋”菌草成功发挥作用,林冬梅非常高兴。

  这也是今年9月,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副院长、联合国菌草项目顾问林冬梅和她的团队,在国家林草局的三北攻坚战风沙项目中关于“菌草防风固沙和盐碱地治理”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

  菌草技术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她的父亲林占糦教授攻克了困扰全世界科研人员许久的世界性难题“菌林矛盾”,从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中,先后筛选出数十种菌草,实现“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菌草技术随之从福建走向全国,成为助力脱贫的“扶贫草”“幸福草”。

  只不过,彼时年幼的林冬梅,尚未完全理解“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这一研究有多么难得,她问父亲:

  “你又不是把空气变成面包,这个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年岁日长,林冬梅渐渐懂得父亲全力以赴的事业蕴含着的能量。2001年,在新加坡工作的林冬梅和开展菌草援外工作并于新加坡转机的父亲短暂相聚。

  “父亲老了”的感触,催促着林冬梅作出了一个新决定——回到中国,陪同父亲继续他的事业。这样既能陪伴父亲,又能服务祖国。

  2003年,下定决心的林冬梅加入了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团队,她敏锐地捕捉到菌草工业化应用和生态治理的发展前景,建议把产业研究的重心由“菌”转向“草”。

  为此,林冬梅与团队成员一起,沿着黄河九省,布设了十几个的示范基地和实验基地,立志要在黄河两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

  想要在常年风力6-7级,黄沙遮天盖日的黄河流域上,用一棵棵“小草”阻挡风沙侵袭,谈何容易!一开始,林冬梅和团队成员种下去的菌草刚刚冒芽,就很快被风沙无情摧残、打烂,甚至连根拔起。

  反复的失败和自筹资金的大量消耗如同巨石压在了很多队员的心中,有些顶不住心理压力的队员甚至哭着和林冬梅的父亲林占熺说:“我们真的失败了。林老师,我们不干了。”

  林占熺却始终坚定:“我没有说失败之前,你们不准说失败,我们必须做下去。”

  在沙漠搭起简易住所、研究风沙规律、分析沙土构成、变换育苗方式、调整种植密度……在无数次尝试和努力下,菌草终于牢牢扎根在了沙地,正应了那句“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菌草技术在中国的广泛应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关注。林冬梅和父亲带着菌草三大主打技术——菌草种菇、菌草养畜和菌草生态治理,扬帆出海,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在非洲,林冬梅面对着一群贫困农户,其中,还有很多是单亲母亲或者单亲祖母。“怎么才能让她们快速掌握技术,把菌菇种好?”林冬梅琢磨着,尝试在非洲推广“10平方米菇场”模式,农户利用10平方米的土地,一年内可产出1.2吨鲜菇。结果如预计的好!菌种下地仅7天,农户便开始获得收入。

  看到众多国家的贫困妇女通过菌草种菇获得收入,从而改善生活、改变命运,林冬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路。年少时的不解,已在一次次的躬身实践中,化为坚定的信念:林冬梅接过父亲重担,把“发展菌草,造福人类”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

  小小一株草,情牵万里长。如今,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被翻译成18种文字,植遍“一带一路”沿线106个国家,帮助千家万户摆脱了贫困,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友好使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