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27日电 华灯初上,晋江西滨镇诚信农贸市场夜市的人流慢慢多了起来。19时许,来自安徽的郭如燕如往常一样开着小面包车,带着孩子来到夜市开始忙活。
在这个市场外摆了十几年的服装地摊,郭如燕早已轻车熟路。但最近她却显得特别开心、放松,因为几个月来的摆摊问题圆满解决,让她真切感受到西滨镇在面对基层群众诉求时展现出来的细心和温度。
“我觉得自己是被呵护、受尊重的,感到很温暖,今后会全力支持配合,合法合规经营。”郭如燕笑着说。
一条纠纷 “法治翼行”来介入
今年9月底的一个晚上,郭如燕带着孩子在农贸市场外主干道一侧摆摊,一名便衣男子突然走到摊位前喊道,“我们是镇综合执法队的,这里不许摆摊,赶紧撤走”。
见男子没有穿执法制服,正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也被吓到。郭如燕一下子气上心头,立马反驳道,她已经在市场外面摆摊十几年了,市场那么多摊贩都能摆,凭什么不让她摆。
双方的争吵很快引来了周边摊贩和居民的围观。见郭如燕不服从执法,男子随即拨打电话报了警,一起闹进了派出所。随后,不服气的郭如燕以执法队员态度粗鲁等为由向西滨镇政府举报。
执法队员在整治夜市摊贩过程中被举报,由西滨镇纪委、司法、执法协同联动的“法治翼行”随即展开行动。
西滨镇纪委书记第二天便带人前往农贸市场进行走访调查。在向郭如燕和周边摊贩多方了解情况后查明,执法人员并没有偏袒其他摊贩,但确实存在着执法不规范的问题。
西滨镇纪委的走访调查有了结果。对于执法不规范的问题,西滨司法所随后介入,邀请律师一同探讨梳理执法队职责和夜市便民服务点相关要求,并在短时间内相继出台了“西滨镇便民服务点管理规定”“西滨镇占道经营现场执法工作流程”“综合执法队立案流程、岗位职责”等措施,进一步规范执法队员执法行为和夜市摊贩的经营。
一场现场会 面对面解决群众诉求
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查、问题梳理、制度制定,郭如燕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11月15日,以郭如燕为代表的15名辖区夜市摊贩走进西滨镇文体活动中心,参加镇里组织召开的流动摊贩小微权力群众监督现场会,共同探讨如何在保障摊贩合法经营权益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的有序管理,找到一个既符合城市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大家生计需求的平衡点。
会上,镇纪委书记详细通报了调查结果。为了进一步发挥群众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现场,西滨镇发布了首批印有“家在西滨”和二维码的保温杯、围裙。只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打开“家在西滨”的页面,上面显示了摆摊相关问题的咨询电话,以及执法人员存在违法违规情况下,西滨镇纪委的举报电话,还可以输入地点、事件、照片等信息。
现场,西滨镇综合执法队队长也向摊贩代表分享了“法治翼行”和“家在西滨”的理念。
近年来,西滨镇围绕对流动摊贩的安置做了不小努力,在3个村(社区)合力推进下,分别建设了农贸市场夜市、海滨夜市、凯大夜市,共安置了77个摊位。目前,西滨仍在找更多合适建设便民服务点的地方。
“摊位的面积能否再大一点?”“海滨夜市的门头灯光很漂亮,农贸市场灯光氛围不够”“新的便民服务点希望尽快落实,给没有位置的摊贩一个生存的空间”……或许是感受到镇政府真正用心在关注关心他们的生计问题,在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摊贩代表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丈夫在外地打工,我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在晋江生活。因为没有抽到固定的摊位,以前总要和执法队员玩‘猫抓老鼠’。”郭如燕说,这件事情,她最想感谢的就是西滨镇,没想到自己气头上的一句话,他们做了那么多的工作。现在,摆摊有了过渡地点,执法人员的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等找到新的服务点后,她就会配合搬过去。
一个目标 让西滨更具烟火气
既要让执法人员敢于执法,也要让人民群众善于监督。
今年6月,西滨镇就召开首场“法治翼行”联席会议,镇纪委、司法所、综合执法队及律师等共聚一堂,探讨基层执法职能归并整合,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构建职能明晰、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新格局,解锁基层治理“法治”密码。
据介绍,“法治翼行”就是聚焦纪委、司法、执法等部门协同,带动“一支队伍”管执法体系运转,全流程全链条闭环,推动行政执法正规化、合法性审查制度化、联席会议常态化。执法改革意味着各项职责赋权,一段时间以来,西滨镇纪委和司法所把监督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按照“即收即办、即办即复”工作思路,助推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化解在基层,切实让群众感受“家在西滨”的温暖。
西滨镇党委书记黄华君表示,群众利益无小事,干部作风需严实。“法治翼行”协同机制,建立联合监督模式,发挥组织作用和系统优势,有效打通了工作各环节的痛点、堵点,实现“1+1>2”的效果。下一步,西滨镇党委政府将继续拓宽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同时,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党员干部有畏有为,让想干事者“有盼头”、能干事者“有劲头”、干成事者“有奔头”,展现西滨“新”力量,彰显西滨“新”作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