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鲤城东门实小:开设小戏台 培养小小“讲古仙”

  用闽南话说书,在泉州叫做“讲古”,专业讲古的人被尊称为“讲古仙”或“讲古先生”。近日,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开设“闽南小戏台”,鼓励广大学生与老师、家长利用课余时间创作闽南语短视频,其终极目的便是挖掘并培养孩子们的“讲古”兴趣。

课堂上教授讲古时的读音。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 供图
课堂上教授讲古时的读音。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 供图

  “‘泉州讲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能帮助孩子们更好了解民间文学及闽南俗语,也能锻炼到他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能力。我们学校孩子大多能听懂并用闽南语交流,所以这学期便开设‘闽南小戏台’,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希望这门寓教于乐的民间艺术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成长。”该校校长万媛媛介绍道。

  以兴趣入手 鼓励学生创作闽南语短视频

  “我们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听得懂闽南语,但因从小习惯说普通话,他们不好意思用闽南语交流,所以要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用闽南语交流。”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音乐教师王晴熹告诉记者,于是学校便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创作闽南童谣、日常小品、搞笑短剧等闽南语视频。

  原来,王晴熹曾在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担任主持嘉宾十余年,参与过不少闽南语演说类节目的录制。她知道“泉州讲古”这门口头讲述艺术不只是简单地用闽南语讲故事,需要考验讲古人对闽南俗语的理解,以及讲演时表情、声音等多方面的表现力,而这些都不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学就会的,需要靠生活中的学习积累。

  学校老师们发现,不少家长、孩子不仅喜欢看短视频,有的还会自己参与录制短视频。经过了解,这是孩子们的兴趣,家长也乐于记录孩子的成长。于是,学校便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闽南小戏台”,让孩子们在录制短视频中积累成为小小“讲古仙”所具备的能力。

  今年9岁的林琳同学便与妈妈一起录制《闽南妈妈辅导作业之鸡同鸭讲》,这是她在做作业时经常出现的一幕。视频中,她与妈妈全程用闽南语交流,有趣的对话、夸张的小表情总能让人忍俊不禁。

  多学科融合 传承非遗亦注重学业进步

  “‘泉州讲古’进校园,除了培养潜在的非遗传承人及观众外,也能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业进步。”万媛媛告诉记者,老师们将讲古元素与语文、音乐、道法等多个学科相结合,打破学科边界、让学科间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化井为海的效应。

  语文课上,老师们会尝试用闽南语讲学生们爱听的小故事;写作课上,老师们会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讲古”时要讲的故事;音乐课上,老师即兴用闽南语吟诗,告诉学生文读音与白读音的区别。

学生们登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 供图
学生们登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 供图

  “学校开设‘闽南小戏台’,引导我们学习‘泉州讲古’这项非遗文化,让我们收获不少。‘讲古’中一些有趣的故事,不仅教会我们为人处世,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积累。”就读该校五年级的学生吴优说。

  万媛媛表示,“泉州讲古”进校园仍处于试行、摸索阶段,接下去,学校将邀请“泉州讲古”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提升师生的“讲古”水平;并由不同学科教师组建成“泉州讲古”进课堂研究小组,探索尝试学科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培养、学业进步。(记者 施远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