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看展+非遗 泉州工艺美院多彩活动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20日电 (陈国鹏)大师开讲、活态展示、现场体验……中秋期间,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携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立足办学特色、发挥资源优势,结合正在展出的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师生美术作品展,开展系列体验和专场活动,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于此间体验非遗、观看展览。

  德化白瓷素有“中国白”的美誉,以其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闻名。德化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作为德化许氏瓷塑第六代传人,许瑞峰目前是泉州工艺美院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其父亲也是国家级制瓷大师。

  在主题艺术沙龙活动上,许瑞峰以《德化传统瓷塑赏析——“山湖祖”许氏雕塑技艺传承》为题,向观众介绍德化传统瓷塑的历史、技艺、艺术特点及本人创作心得,分享德化瓷烧制技艺的非遗传承经验。

  主题艺术沙龙。
主题艺术沙龙。

  “德化瓷塑烧制技艺与我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需要长时间不断研习才能有所感悟的,其中拜师或家学的传承也尤为重要。我父亲从小就把我带到艺术瓷车间做帮手,我便跟着车间里的老师傅,看他们做事,听他们谈论关于瓷塑创作、生产的知识与要领。艺术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滋养了我的性格与心境,也埋下今后从事瓷塑创作的种子。”许瑞峰如是说。

  自9月10日开展以来,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师生美术作品展集中展出来自不同地区、类型、材质的75组(件)师生校友作品。其中,《喊月》《神话》《渡海观音》《孔雀开屏》等作品备受观众喜爱。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师生美术作品展。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师生美术作品展。

  9月15日,《喊月》《孔雀开屏》两件艺术品的创作者,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工艺美院教授赖双安化身“讲解员”,带领75名预约专场讲解的观众,分享其创作灵感及思路,讲解“中国白”背后的故事,近距离接触、深入式领略“中国白·德化瓷”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赖双安表示,“正值中秋,《喊月》这件很应景。我的作品取材于壮族三月三歌节,体现壮族少女在月亮山上对唱山歌的情景。雕塑主体以裂纹釉装饰,更具情趣,抒发着壮乡少男少女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据了解,本次活动通过情景式、体验式等方式,将教学课堂搬到博物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围绕传统雕塑、捏花技艺、瓷画技艺等,组织泉州工艺美院教授赖颖秦,全国技术能手、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灵月,全国技术能手陈宏伟现场“亮绝活”,表演非遗技艺,立体多样的展示非遗活态保护成果和学院办学成果,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教学课堂搬到博物馆。
教学课堂搬到博物馆。

  泉州工艺美院党委书记丁峰表示,“我们要切实发挥职业院校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作用和重要职责,着力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让非遗与人们产生更密切的互动,促进非遗物化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地方发展。”

  作为此次活动主办方,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福建省唯一的公办工艺美术高职院校,秉承“博学精艺厚德善行”校训和“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研发兴校、联企活校”办学思路,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科教融汇,坚持服务地方产业的宗旨,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和发展现代工艺美术创意产业,已建设“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和工艺品商贸、数字创意、陶瓷智造”五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形成“专业生态链服务工艺美术全产业链”办学格局。

  目前,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有在校生6300多人,设置20个专业,面向全国17个省份招生,拥有60多名省级及以上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近3年先后有10名教师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轻工技术能手”“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学院办学知名度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院校”“中国工艺美术优秀基地院校”。

  据悉,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师生美术作品展由海上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指导,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主办,泉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德化陶瓷艺术大师联盟协办。展览将持续至10月9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