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泉州鲤城教育新风貌:名校均衡分布 文化薪火相传

  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23日电 (许莹滢)名校优校“过江”布点、“品质校园”打造提升、“鲤跃动能”特色培育、传统文化入校浸润……今年来,泉州市鲤城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出了一套套教育“扩优提质”的组合拳,顺利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市级核查,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始终被鲤城区视为重中之重。该区坚持学位扩充和优化布局并举,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作,为广大学子铺设了更加宽广的成长舞台。

  “5G+专递课堂”结对帮扶校的试点,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广泛传播。
“5G+专递课堂”结对帮扶校的试点,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广泛传播。

  展望2024年,鲤城区计划投用新建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田中校区、泉州七中金山校区扩建、崇德教育产业园等3个教育建设项目,预计新增优质学位2620个,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此外,鲤城区还大力实施优质教育资源“过江”战略,旨在将老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江南新区,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泉州七中江南校区、第二中心小学常泰校区的成功入驻、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的扩建竣工等项目的实施,正是这一战略的有力见证。此外,“5G+专递课堂”结对帮扶校的试点,更是通过科技手段,让名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广泛传播,惠及更多学子。

  鲤城区教育局局长叶贻雄表示,在追求优质学位扩充与优质资源覆盖的同时,区教育局始终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课堂渗透+实践延伸+环境浸润”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美育全过程,把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学生心田。

  目前鲤城区已开设提线木偶、南音、金苍绣等近10项闽南传统文化类课程。
目前鲤城区已开设提线木偶、南音、金苍绣等近10项闽南传统文化类课程。

  以此育人模式为基础,鲤城区积极指导各学校结合各自“校史背景”和“社会场域”,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优秀文化资源,逐步推动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向“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转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统计,如今鲤城区已开设提线木偶、南音、金苍绣等近10项闽南传统文化类课程,编撰“闽南优秀文化”系列校本教材近30册。泉州市第七中学编写的《南音合唱》等校本教材被遴选为福建省地域文化艺术特色中小学地方、校本美育教学材料;泉州第六中学“泉州李尧宝刻纸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撷粹》;泉州凌霄中学《以书刻艺术为载体开展美育与多学科融合新课程》案例荣获由国家第二届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一等奖。

  下阶段,鲤城教育将以创建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抓手,持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增量提质、加速教育重点工程破题攻坚,强化名校引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具有鲤城特色、让群众满意的教育。(完)